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中)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中)_第1张图片
Snip20190213_2.png
  1. 读者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是找到正确的分支,这个过程叫作句法解析。第二是让它们在记忆里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探寻其意义。届时,具体的措辞也许会被忘记,发现的意义则融入读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网络里。

  2. 作者每次把单词放进一个句子,他给读者强加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认知方面的要求:一是理解这个单词,二是将其严丝合缝地放到树上。

  3. 即便是阅读技巧熟练的人,在整个阅读时间里,头脑中也会有一点声音掠过。别人很难读懂你写的某个句子,但你也许很快就能读懂。可是反过来就不行了:你难以顺利朗读的文章,别人几乎肯定会难以理解。

  4. 把树的分支保持在记忆中,是解析一个句子的两种认知挑战之一。另一种认知挑战是生成正确的分支,即推断词语怎样结合为短语。词语不会自带标签而来,不会提示“我是名词”“我是动词”,页面上也不会标明“某个短语结束了”“另一个短语开始了”。读者必须去猜,这就要靠作者去确保读者的猜测是正确的。

  5. 标点和其他随印刷语言历史而发展出来的图形标志(斜体、大写、空格等)有两个作用。一是向读者提示句子的韵律,使得书面语更加接近口语。二是向读者提示把句子分成短语的主要分界线,从而消除建“树”过程中的歧义

  6. 假设读者已成功解析了句子,理解了“谁对谁做了什么”或者“什么是什么的真实情况”。现在他必须把句子的内容融进自己的知识储备之中,因为大脑中孤立的信息片段是没用的,就像图书馆中未经索引的一本书随意摆放,或像一个网站没有通向它的链接。这种联系必须在每个句子中加以重复。这就是将文章中的内容整合入读者知识网的方式。

  7. 有个久享盛名的解决办法是列大纲,这就是一种横放着的树形结构,其分支用缩进、破折号、项目编号、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来标记,而不是用分叉的线。草拟大纲的一种方法是将你脑海中的观点匆匆记在纸上或索引卡片上,显得有些随意也没关系,然后再去找出哪些观点看似相关。如果你将一小簇相关观点排在临近的位置上,然后将那些看似相关的小簇整合为一大簇,将大簇再组合为更大一簇,依此类推、循环往复,那么到最后,你将拟出一个树形的提纲。

  8. 真实存在的只是段落的分界:一个视觉化的标记,使得读者可以暂停、喘口气、吸收他所读的内容,然后重新在页面上找到他要读的位置

  9. 段落分界大体相当于树形结构分支之间的界线,也就是将文章分为一个个紧密结合的文字块。不过,分支不论大小,无论是次要的题外话,还是重要的总结陈词,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内容,都会使用相同的界线标记来结尾。

  10. 没有哪个句子是一座孤岛,段、节或章也都不是。它们都包含连着其他文字块的链接。一个句子可以阐释、描述或总结前一句。一个主题或话题可以贯穿大段文字。人物、地点或观点可以重复出现,读者必须在其来来去去时紧跟它们。这些关系从一棵树的枝干搭到另一棵树的枝干,与之前那种整齐嵌套的、大分支包含小分支的树枝构造并不相同。我将其称为“连贯之弧”。

  1. 如同办公桌背后交织的电线,一个句子与另一句子在概念上的关系也有缠成一团乱麻的倾向。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知识网络当中,这些链接有可能向上、向下或向一侧接到别的观点上,并且经常跨越很长一段距离。在作者的大脑中,观点之间的链接由神经编码维系,正是神经编码使记忆和推理成为可能。然而落到纸面上时,这些关系必须用英语的词汇和句法资源表现出来。对作者的挑战是如何调动这些资源,使读者将一串句子中的信息融入其知识网络,而不是被缠在其中。

  2. 记住贯穿该文章的观点,领悟前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例子、解释、落空的预期、详细阐述、顺序、原因和结果,这些都是连贯之弧,表明一个陈述如何由另一陈述引出。它们与其说是语言的成分,不如说是论证的成分,指出我们思想中一个观点通向另一观点的路径。你可能认为,一个观点引出另一观点,可以有数百种甚至数千种方式,但实际的数字少得多

  4. 在相似性关系中,一个句子提出的观点在内容上与之前句子重复。最明显的两种关系是相似和对比。

  5. 平行的句法只是将单一变量规则运用到写作之中:如果你希望读者领会某个变量,那么需要单独改变那个变量的表达,并使语言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变。

  6. 相似和对比并不是仅有的两种相似性关系。详细阐述是指某一事件先以概括的方式、再以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另外还有四种关系,根据作者希望首先提到哪个事件,可被整齐地划分为两对。第一对是举例(先进行概括,随后举一两个例子)和概括(先举一两个例子,随后进行概括)。第二对是例外,分为概括在前和例外在前。

  7. 休谟的关系家族中第二种关系是接近性关系:这是一种先后顺序,通常用于两个事件之间的某种联系。英语也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式,使我们能在保持意思不变的同时,以任意一种顺序叙述事件

  8. 这将我们带到了休谟的第三种联系原则,即因果关系。在这里,英语再次体现了数学般的优雅,给作者提供了一组整齐对称的关系。作者可以先陈述原因,也可以先陈述结果,而原因的力量可以促使某件事情发生,也可以阻碍其发生

  9. 另一种主要的连贯性关系无法很好地融入休谟的三分法之中,那便是归因:某人相信某人或某事。归因通常用一些连接词表示,比如“according to”(“根据”)和“stated that”(“这样来说”)。

  10. 当作者匆匆写下句子时,他需要使读者重现自己脑海中的连贯性关系。做到这点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使用合适的连接词。不过,图表中介绍的“典型”的连接词仅仅只是典型的,当其中的联系对读者来说显而易见时,作者并不需要使用连接词。这是很重要的选择。太多连接词,看起来就好像作者在那些显而易见的意思上啰唆个没完,或者对读者摆出一副以恩人自居的态度,又或者给文章带来一种卖弄学问的感觉。

  11. 为了弄清连贯性关系恰当的明确程度,作者需要努力思考读者的知识水平,给部分读者看草稿,看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这是写作艺术的一个方面,取决于直觉、经验和推测,但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首要指导原则。人们往往中了诅咒,认为自身拥有的知识大多数别人也有,这意味着文章中连接词过少而令人困惑,比起连接词过多而显得卖弄,前者的危险要大得多。因此,在迟疑之后,还是使用连接词吧。

  12. 在学习困难和学习优秀的学生之间,最显著的区分因素就是熟练运用连贯性连接用语的技能

  13. 连贯性并不只是取决于一些技巧上的判断,比如将主题一直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以及选择恰当的连接词,它还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许多段落过程中留下的印象,以及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4. 相信一个陈述是真的(除了理解这个陈述之外,再不需要其他的工作),与相信它是假的(需要你增加和记住一个心理标签),这两者在认知上的差别对作者来说有重要意义。

  15. 不只读者被这些否定弄得疑惑不解。作者自己也会迷失方向,把太多否定放到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中,使得表达出的意思与原意恰好相反

  16. 当被否定的陈述看似可信或者颇具诱惑力时,否定是容易理解的。

  17. 连贯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一个层层嵌套的、秩序井然的树形结构,多个连贯之弧交织其中,串起主题、论点、行动者和主旨,用联系前后陈述的连接词凝聚在一起。

  18. 怎样理解语法、用词和标点的正确规则

  19. 惯例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遵循某套方法来做事的协议。

日更:135/365(2019-2-13)

坐享:8分钟(43/365)

正在阅读: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想要改变的战友,不妨一起制定一个计划,一年之后看最终你有多少变化,我自己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丁昆朋YKPD),喜欢写作、英语、编程、区块链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