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两载溯文脉

(十多年前的旧文,玲子老师主笔)

两千多年汩汩滋养华夏的洙泗渊源,遍布全国的莘莘孔庙,使一位“文化君王”的悠悠文脉绵延至今,三迤大地上竟也耸立着数十座这类庙宇。2004年云南文史类书库中新增的《云南文庙》一书,对云南50多座文庙的起源、布局、选址、文化内涵、保护、修复与开发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思考,并完整绘制了从明至清的一幅云南文庙分布示意图,这是从教20多年的建水城建局许儒慧及其丈夫李世凤耗时两年多,历尽千辛万苦自费考察遍布全省范围的文庙结出的硕果。

风 雨 两 载 溯文 脉

——本报记者 熊玲 实习生汪劲饶

与文庙的缘分不期而遇

写一本介绍云南文庙全貌的书并非许儒慧的突发奇想,她一生与儒家传统文化、文庙、古建筑物等有着不解的夙缘。1970年,风华正茂的许儒慧从云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红河县、建水县中学任教。建水县有我省现存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文庙,也是我国现存保护完好的大型文庙之一,云南文庙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儒慧的爱人李世凤曾是建水县第一任城建局长。他任职期间恰逢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工作。许儒慧在教学之余也参与了考察和写资料工作,为了给建水文庙一个准确的定义,她开始收集有关全国文庙的资料,力图从纵向、横向的比较中找到建水文庙的定位。几大箱资料,就是后来促使她写书的最初动因。

建水县旅游事业开发之初,还处于困难重要阶段,许儒慧还曾参与清查全县旅游资源的工作。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建水的崇山峻岭,拍摄了大量照片,写下了大量笔记,积累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旅游开发资料。燕子洞待开发时期,他们几次深入洞内,一个个方案的形成,都有他们的心血。许儒慧还利用休息日,一次次进入洞内,撰写了《燕子洞导游词》,并在培训建水的导游人才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她设计的“燕子洞风景邮戳”极有特色;对洞内的景点她一一做过描画,取出了很到位的名称:“桃源胜景”、“龙女初嫁”|、“金毛吼狮”、“南海观音”、“犀牛望月”等,每一个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她的学生和朋友评价她“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和有价值的东西”。她写了很多旅游手记,对建水古城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古迹景观,倾注了深厚的感情,燕子洞,团山,文庙,朱家花园……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和汗水,也许就是这样与旅游风景资源频繁的接触,激起了她对文庙一类古老建筑的兴趣和关注。

1991年,许儒慧调到建水县城建局风景园林旅游办公室。为适应新的工作,她自学了有关旅游管理和古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在建水团山村古建筑申报工作时,她在村内进行了4个月调查,这些对她后来写《云南文庙》一书也有极大帮助。在该书“后记”中许儒慧这样述说她写《云南文庙》一书的原因:“……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在建水文庙的古建筑群中徜徉了9年。学外语的我,教学之余,竟对那些古老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渴望了解它们,解读它们。以后的岁月里,我又与风景资源打上了交道。此时我更懂得了文物古迹留给我们的珍贵意义……”

1998年许儒慧退休。3年后,一个偶然机会,她认识了云南孔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并加入了孔学会,副会长建议她将过去多年的研究出一本书,于是许儒慧下定了撰写书稿的决心。

洙泗渊源一脉承

文庙,孔庙的别称,起源于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子庙为文宣王庙。明永乐年间,因为武庙多建于文庙旁,民间就把与武圣人并列的文圣人孔子的庙,称为文庙。遍布全国各地的孔庙,是地方官员、乡绅和民众祭祀孔子并以办学为主的地方,文庙实质上就是学庙,至今我省的许多文庙仍是当地著名的中小学所在地。

儒学在云南的发展主要在明代,云南最早的文庙建于何时尚无定论。风雨飘摇,历史上的云南文庙经历了几个世纪后,幸存多少、状态怎样,由一座建水文庙,让许儒慧想到将这一话题扩大为对遍布全省各地的文庙全面的考察。纵观历史,在中国文化长廊里,拥有至尊地位者或许当首推孔老夫子,那在他辞世两千多年仍汩汩滋养华夏的洙泗渊源,那遍布全国的莘莘孔庙,将一位“文化君王”的悠悠文脉绵延至今,仅在云南,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五六十座文庙。

洙泗渊源一脉承,正是承袭了这悠悠千载的文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当然这又将使原先只需钻故纸堆的写作扩展成为一个边考察边写作的浩繁工程,当然,分别建于不同地方的文庙,它们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的,可触类旁通,找到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此外,也为了使所写内容能更丰富和厚重。下笔之初,许儒慧虽然手中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但她求真务实的性格,使她不愿意轻易对自己都没弄清的东西轻率下结论,更不愿写那些自己都不明白的文字。因此,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笔富庶的文化资源,以更好地保护云南的历史文化遗存,也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完成《云南文庙》一书,他们夫妻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

踏上一条文化苦旅

2001年许儒慧夫妇胸怀一腔赤诚,踏上了考察全省范围文庙的文化苦旅。一路上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钩沉索隐,力求以详实的资料,可信的举证,生动的叙述让未来的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如同身临其境,亲历一遍分布云南各地的文庙。

许儒慧能投入地写作并能顺利走过考察和写作的漫漫历程,还与李世凤给予了她全力支持分不开,正是这种支持使得许儒慧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希望,丧失信心。从2001年起,夫妻两人花两年多时间自费考察,行程上万公里,调查了55座现存的云南文庙,拍摄了数千张所考察文庙的照片和一些录像资料,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有关书籍,基本查清了这些文庙的历史。其中有的文庙没有被列为保护文物;有的虽列为保护文物,但因疏于保护,消失了;有的则是可以恢复的遗迹。

考察还使许儒慧澄清了许多问题。她发现在收集来的文庙资料中,所有的资料都没有明确指出文庙为古代官办学校;有的资料把家庙与学庙混淆;文庙这类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现存状况也没有被关注和专门研究过……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她又去参阅有关书籍,并在考察时仔细求证。

通过实地考察,许儒慧还对一些现有文物资料不完全或已过时的资料进行了补充,如晋宁文庙,资料上说有两座古建筑存在,但事实上早在80年代就拆除了;广通、邓川、文山等地文庙,因没有申报列级保护,也就没有资料;有的文庙只有民间熟知,在正规记载中已记录不详了。考察结束,经过8个多月的案头工作,许儒慧及其爱人通过对云南50多座文庙的起源、布局、选址、文化内涵、保护、修复与开发等问题的认真思考,最终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并完整绘制了从明至清的一幅云南文庙分布示意图。2004年,《云南文庙》付印。

《云南文庙》正式出版了,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韩先成先生欣然为该书题名。但许儒慧并没放下手中的笔,她又在英汉对照简介《云南文庙》和《云南文庙建筑雕刻艺术》两书搞中继续笔耕,认识她的人会惊叹她的毅力。还是该书扉页上他们的挚友云欣成先生为《云南文庙》一书所题诗句概括得极好:风雨两载,万里兼程,洙泗渊源,寻踪觅迹,直面现状,堪证史籍,感悟文脉,壮哉此行。

(《云南日报》——“大观”第691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雨两载溯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