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圣母心蒙蔽了正义的天平---《Eye in the sky》观后感

不要让圣母心蒙蔽了正义的天平---《Eye in the sky》观后感_第1张图片
Eye in the eye 截图 from 豆瓣

在朋友家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决定去看电影,但是想要看的没有合适的时间,只能去看了一个名为叫天空之眼的电影,对剧情和演员甚至连预告都没了解过的一部片子便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

开头半个小时看似毫无关联的不同场景之间来回切换,由于在看电影之前没有对背景提前了解,随着电影的进行,不断将一个个线索串联起来,电影的主要脉络逐渐清晰,英国军队在肯尼亚打算利用无人机对恐怖组织实施打击。正是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行动,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的反思。

让我们略过铺垫,直奔电影的主线。在肯尼亚的情报部队通过不断的跟踪和多次侦查之后,确认在一栋民房内的人是恐怖组织的几个核心成员,正在引导一个英国和美国公民,准备策划一次恐怖袭击,按照正常的判断,既然确认了作战目标,为防止目标的再次消失,应该尽快的展开行动。

经过军队指挥官对于现场的环境和己方战力的评估之后,得出了无法实施抓捕行动的结论,但是由于目标的危险性,希望直接进行反恐打击,将目标一次性消灭,避免后患,但是在准备实施打击行动的时候,出现了多个矛盾点,不断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将电影推向最终的高潮。

1: 打击目标内包含一名美籍人士,英军如果未经授权直接进行打击后,政客担心美方会对己方施加压力。
镜头转回英国内阁会议室,会议室内坐着检察官,政客和军事指挥官,对于这个问题,对于当前情况考虑,检察官给出的建议是尽快联系美方,来得到许可实施打击,否则行动成功之后,在政治上对于英美两国个的关系可能会产生影响。对于此项决定,起初可能会感觉政客过于畏首畏尾,做事不够果断,极有可能在与美方沟通期间会导致目标逃脱,但是仔细思考之后,认为政客的考虑并非过于保守,而是因为怕由于此次事件被有心人士利用而扩大影响,最终在电影内美方的表达十分坚决,对于公开与美国作对的人无论是谁一律不心慈手软。

  1. 在准备实施打击时,打击目标内出现了一个卖饼的小女孩,至此随着矛盾不断深化,电影被推向高潮。
    在决定实施军事打击之后,在准备阶段,目标附近出现了在电影开场铺垫时的那个小女孩儿,来这里卖饼。这时军队及内阁均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处于人性的一面,只想将恐怖分子进行消灭,而不想伤及无辜群众,但是,世界上本来完美的事情就不多,正是这个小女孩儿的出现,让军方以及内阁出现了分歧:首先是无人机驾驶员,冒着顶撞上司的危险,也要要求指挥官重新评估此次行动,指挥官在询问相关法律时也被顾问顶撞,相比这个指挥官心里也十分窝火吧。。。于是指挥官便向内阁申请下一步行动指示,与此同时内阁会议室内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一方希望救下小女儿,采取其他行动或者等小女孩儿卖完离开;另一方则希望立即实施行动,否则恐怖分子如果离开此地,自杀式袭击将会危害更多的人。此时,就面临了所有人包括观众都在面临一个选择:杀死一个小女孩儿,救下未来可能,注意这里是可能死去的八十条生命;另一个选择:救下这个小女孩儿,放走恐怖分子头目,并由恐怖分子去实施恐怖袭击,如果组织失败则杀死至少八十条生命。对于责任的互相踢皮球,在这里不是讨论的重点,每个人都是处于自己的责任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事情做出判断,最后由领导者综合多方条件下达指令,在我看来名没有什么错误,这也是团队存在的意义,需要来自不同的声音来辅助决策,以减少最终决策的局限性。

所以让我们来从人性的角度来简单将情况分析一下:

  1. 救1个人,可能杀死80个人:这一方以无人机驾驶员及女政客为代表人物。要尽一切可能保证眼下无辜平民的安全,如果现在实施打击的话,这个小女孩儿一定会死,因为未来的80个人有一定几率不会死,把小女孩儿救下来之后,下一步总会想出办法阻止他们,但是那就是指挥官的事了。
    让我们在来看站在这一方的角色画像:无人机驾驶员,女政客---非决策人,女性一般容易会具有更多的博爱之心,一切行动准则都只围绕“爱”、“善”两字为中心,可能看完这个表述,大家会想到三个字:圣母婊... 对于无人机驾驶员来说,他们是行动的执行者,由于对目标的危险性和此次行动的重要性缺乏更深的了解,导致他们只能根据已有的信息对当前情况继续判断,虽然是接到了指示进行打击,但是由于自己是执行者,也就是自己亲手发射导弹炸死了小女孩,会将小女孩之死的责任全都怪罪到自己头上,而害怕给自己带来心里压力,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有其他更优的解决方案,或者过分点说,也可能是希望是任何什么人来执行此次行动,这样不是我做的,谁死谁活就不是我的责任了。而女政客,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圣母婊了,对于之前是否有权杀美籍人士的问题上,虽然她表现犀利,坚持自己立场,但是句句在理,所以虽然讨人厌但是依然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政客。但是对于小女孩的问题上,她却没有权衡利弊,虽然知道目标的危险性,但是被自己泛滥的同情心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同样希望推卸责任,她至少有能力救下了小女孩儿,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至于之后那自杀式袭击,是恐怖分子的锅,跟她没关系,虽然是自己放走的,但是她救了小女孩儿,是军方无能没能阻止恐怖分子的自杀式袭击。对于这么义正言辞,最后被同情心冲昏头脑的她已经丧失了对事情客观正确的判断了。

  2. 杀死小女孩儿,救下80个人,并且同时也会杀死引发一系列恐怖行动的主要头目:这一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军队女指挥官,和内阁司令。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他们过于冷血,但是事实上,客观情况不允许也不可能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他们最初决策导致的后果他们心里也是清楚的,每个士兵的内心也是有温度的,他们不是打仗的机器,对于一个军人来说,真正上战场杀敌的他们,见过了无数残忍的画面,以及认识到了恐怖分子的真正凶残之处,在结尾,内阁司令忠告女政客的一句话,是让我最佩服的一句,个人感觉也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永远不要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前方女指挥官和内阁司令同样的也给了小女孩机会,并且实施了行动,希望能够救下这个无辜的小女孩,但是最后他们宁可将小女孩的惨死的责任承担到自己的身上,也要将恐怖分子消灭,这是他们的责任,也是无奈的抉择!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负责任,所以他们肩上背负的单子更重,在战场前线依然还有很多的不知名的士兵在战斗,例如在电影中的操纵昆虫无人机的小哥和其他默默无闻的士兵们。

电影的最后,指挥官同一对恐怖分子实施空中打击,并最终导致了小女孩儿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影片的结尾不断的回放小女孩儿开心玩耍的特写,和指挥官一个人若有所思在雨中开车回家的画面,行动虽然结束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

====

电影结束后,我又想到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在日本动漫《FATE ZERO》里,最后主角拿到了能够实现任何愿望的许愿器,希望许愿器能够帮助他实现世界和平的梦想,此时,许愿器带他进入了几个场景引导他自己寻找实现理想的办法:

  1. 海上有两艘船,底部都破了一个洞,一艘300人,一艘200人,只有主角能够修复船底破损,此时200人的那艘船,抓住了主角,让他去修理破洞,那么主角应该怎么做?
    许愿器给出的答案:主角将200人全部杀光,反正他们最终也是弃子,为了能够多救100人,也是值得的。
  2. 救下300人后,因为穿上人太多,船底的大洞还是没有补上,但是有两艘救生艇,一艘能装200人,一艘能装100人,只有主角会驾驶船只,此时100人的那艘船,抓住了主角,让他去开船,那么主角应该怎么做?
    许愿器给出的答案:主角将100人全部杀光,因为最后能救下来200人。

那么,让我们来重新反思一下结果,如果当初主角选择救下来200人的话,也许因为因为这艘船人少就不会沉了;虽然自己选择了救下300人,但是在过程中因为出现了更多的情况,导致最终页只剩下了200个人,这样实际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在电影中有个镜头,在炸弹飞行过程中,有一个小男孩被士兵派去将小女孩的饼全部买走以希望小女孩能够快点回家,此时全体人员都揑了一把汗,也或许是因为一个决策的拖延,导致了更多不可控的因素发生。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掌握的信息量有限,所以根据当前的已知的信息得出来的结论在当时可能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会不断的推翻已经得出的结论,虽然我们只想在目前情况下挽救更多的人,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更多的人的代价换来的结果,这样的得出的答案会更让人信服么?

=====

看完电影后,让我想起来2016年比较火的一个韩剧《太阳的后裔》,其中的一个故事是将主角柳大尉不惜冒着个人风险以及政治上的风险而前去救女主,最终营救成功后,在韩国青瓦台会议室内,一名政客不断的埋怨军方司令的失职,没能阻止手下去营救,而给韩国带来更多的政治风险,当韩国总理来了之后,说了一句让我也十分钦佩的一句话:成功解救人质,这样的作战,要负什么责呢?人质平安无事,问题在于政治和外交,那就是我的责任了,所有责任由我来付,感谢你平安就出我们的过敏,还有感谢大家无衣服上平安归来(鞠躬)。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益,在这部电影内,不仅考验了人性的的同时还考验了阶级、权利和道德,也同样的在不断的获取和分析来权衡利弊,在为了达成目标不惜牺牲小女孩并且导致内心受到谴责与为了避免炸死小女孩儿的视频流出导致社会舆论而放走恐怖分子任由其制造出更多事端中,正义的天平不断的进行摇摆,最终倾向了前者,此时政治舆论的输赢已经不重要了,所有反恐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带来更多的和平啊。

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圣母心蒙蔽了正义的天平---《Eye in the sky》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