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几个奇葩朋友中,G绝对独树一帜。
举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
某天我们的共同好友带着她表妹逛校园,远远看见G。表妹感叹“啊,好漂亮的女生”。G走近她们,一句“TNND今天好不顺利”让表妹瞬间石化。说句良心话,她就像她的奇葩名字一样漂亮,前提是不要开口。
本科四年,她在我们面前嘻嘻哈哈三年多。我一度认定她就是个古怪的二货,无拘无束,任意妄为。她爱养花养草养仓鼠养鱼养兔子,当然全部都养死了——除了那只叫肥婆的仓鼠。肥婆是她饲养记录中的奇迹,从瘦不拉几养到肥嘟嘟,后来还逃跑了。在那之前不久的某天,她冲进我们宿舍,高举着肥婆,撕心裂肺地高喊”原来肥婆是公的!”当时我想公的母的其实没差,反正下场都是一死。万万没想到肥婆能以逃逸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可惜,肥婆尚且逃脱控制奔向自由,G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地一次次在顺从中做出抉择。
读研究生时她来过我宿舍借住,新舍友说该妹子漂亮有个性,颇有新新人类的气息。我点头,心想“妹的她如果是新新人类大概连封建时候被束缚的妇女们都会越过历史的长河跳出来反抗吧”。大家的误会不是偶然,毕竟连我们也一度觉认为她是个自由奔放的二货。必须承认,她那副非主流的样子看起来和保守听话没有半毛钱关系。不是说她表里不一,而是她似乎从来没在我们这群所谓好友面前展现过真实的自己,或者说完整的自己。我一直说她没心没肺,大概毕业后就会和我们断了联系,彻底fade away。所幸她的良心有一丝残余,毕业后还回过几次广州,也偶尔在微信上跟我们联系,不冷不热地讲她相亲的故事。以前要是让我把她和相亲联系起来,还真心做不到。
今晚刚好有朋友问到G的近况,我的回答是“假如她明天说她要结婚了,我不会意外;假如她明天说她和新的相亲对象吹了,我也不意外”。我怀疑不只我们,可能连她都不懂自己的心。什么?你问“她对她的相亲对象感情深吗”?不好意思,她有感情吗?(最后一句来自我们另一个共同好友)
至今想起她,脑子里都是2012年6月29日晚本科散伙饭后半场时,她抱着绯闻对象D哭喊着“我的人生不是我的”这一狗血而震撼人心的场面。记得在送她离开广州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说起她,我们都会重复这句“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也许这就概括了G所谓“表里不一”的矛盾。
在说绯闻对象D之前,先来聊聊G之前的感情经历。大二还是大三的某天,我们听说G有男朋友了。男生好像是中学同学,在一所不知名学校念书。虽然当时有小小困惑,但大家还是以八卦为乐,让G聊聊他们的感情。一向奔放的G支支吾吾不太想说,只是强调先交往看看,言语中没有丝毫恋爱中妹子的感觉。当时我们都以为她是害羞不说,直到她分手时才明白那是一场多么荒唐的闹剧。
事情的开头简单粗暴。男生打电话给G表白,G吓到了,然后打电话给她妈妈(故事的逻辑到这里有点诡异,不过这是关键部分)。G妈妈下达“交往看看”的指令,于是G在对这个男生没任何感觉的情况下,开始第一段感情(如果里头有所谓感情的话)。出去约会几次后,G实在是没有感觉。据说有一天,她打电话给妈妈,哭着问“我不喜欢他,能不能跟他分手……”于是在G妈妈的同意下,他们分手了。
这件事情有几个bug:首先,为什么妈妈要下令交往?其次,为什么下令之后G会那么听话?最后,为什么分手还要经过妈妈同意?据资深八卦人员透露,G妈妈对G的择偶要求有仨:男的,活的,他们镇上的。这个男生同时满足三大要求,所以在两人交情不深,学历不等,性格不一定投缘的情况下,G妈妈也下达了交往的指令。G为什么这么听话?这是至今的未解之谜,只记得在后来我们吐槽她应该反抗时,她淡淡来了一句”我的情况你们根本不懂“。鉴于第二个bug,第三个bug就顺理成章。而这三个bug,完美铺垫了她和D后来的故事。
有段时间我们班流传一句话,”如果G和D不在一起,我们再也不相信爱情“。现在同学们都要打脸了。
G和D都爱做手工,而且都算是业余高手。每次我跟别人介绍我桌上放着的邮筒储钱罐是朋友用薯片罐做的,都能引来一片赞叹。此外她还有很多折纸、剪纸、印章作品,相信很多朋友都留有一两样纪念。我曾在G的书架上看到D送的生日礼物,一个木制的风车,最酷的是上面有个电池和开关,按下开关后风车会转动、发光。这个共同的爱好奠定了他们关系的基础。时至今日,我都愿意相信他们都对彼此付出过感情。当然,感情深浅暂且不计。
我是在他们“分手”很长一段时间后才知道他们曾经交往过,直到毕业后才知道原来D还见过G的家长。见完家长后,似乎就没了下文。回到刚刚提到的第一个bug里说的三个要求,D不符合最后一个,他不是G所在镇上的人。这个理由曾被我们这群朋友吐槽过千千万万次,其中不乏捶胸顿足咬牙切齿仰天长啸引经据典的反驳。然而再多的反驳都抵不过G的顺从。
G妈妈对G人生的安排大致是这样的。第一步,努力考上重点大学。第二步,大学期间不用太专注学业,及格即可。关键是装扮自己,做一个漂亮的淑女。第三步,毕业后回镇工作,找个当地人结婚生子,陪伴父母左右。这基本也是G在大学四年的路径。
D的出现是一个bug。
毕业前,G在我们面前从不承认和D有过一段感情。有一次她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模糊作答,但大伙早已心照不宣哪管你嘴上不认。D对G的好我们都看在眼里,并且对G的没心没肺表示唾弃。直到毕业聚餐那晚我打完一通至今回想起来想打死自己的电话后,头昏昏路过某餐桌旁听到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才第一次觉得G敞开了心扉。估计G事后回想也想拍死自己吧——喝得醉醺醺,抱着D,一边哭一边狂喊“你知道吗,我的人生不是我的!”旁人一片唏嘘。
然而这句咆哮也没改变什么。第二天,我们一伙把G送到地铁口,眼看着电梯慢慢下降,大伙哭得一塌糊涂。D则默默跟上前去,把G一路送到车站。当然,这一路发生什么,无人知晓。
毕业后的某天,G在微信上说,她在家里安排下和一个美术男相亲,在一起了。就在她公布脱光消息的前一天,D在另一个微信群上宣布他把一个女同事升级为女朋友了。为此,我和另一个好朋友感慨良多。当事人都在向前看,我们这些群众何必想太多。
后来,G和美术男分手了。D和同事分手了。
但是群众们期待的结局依旧没有发生。日子还是这样一天天过。
G一直不太主动说感情事。去年有一天我随口问,最近有行情吗?她才说,和一个医生在交往。再问,你对他感觉怎样?本来是想看看时隔这么久,她在一段关系中是否会开始有感情的投入,有那么点心动的感觉。结果回答是“他有点胖,爱打游戏,比较宅。”哦,老样子,我好傻居然对她有期待。在认识她以来的这六年里,我觉得真正让她付出过感情的,只有D。
在他们这段让大伙唏嘘惋惜的关系中,D似乎一直扮演痴情的受害者角色。我们不能苛刻他为什么不去争取,毕竟G的家庭束缚摆在那里。更重要的,G的态度摆在那里。
不久前跟D吃饭,又聊到这件事。他还是很关心G的近况,在我们提起的时候都会特别留心。说实话,我总觉得他和女同事没有像和G那样真挚的感情,而G和那些相亲对象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时我向D道出了我一直的困惑:“为什么你不去G的家乡工作,争取和她一起?”之前他不太在我们面前说起他俩的事,这次倒回答得爽快:“广州比他们镇发达很多,比起我去那里工作,你不觉得她来广州工作更合理吗?既然她都不能选择来广州,我有什么理由去那里?”噢,无懈可击的逻辑。我们笑了,也懂了。
后来跟好友聊到这件事时,我们都觉得终于能为这段曾经在我们心中留下遗憾的感情画下句号了。也许我们都误会了,他们之所以没有走到一起,最根本的不是G父母的束缚,说到底,只是因为不够爱。因为不够爱,所以没有尝试和父母协商请求;因为不够爱,所以不能抛下广州到另一个城市……
关于G的顺从,我们讨论过很多,其中有气愤、有无奈、有悲哀。但我也深知我们没有立场说什么,正如我们永远无法体会G那句“你们根本不懂”背后的含义。只是我打从内心希望她能像我们看到的那个自由自在的二货一样潇洒。我坚信这分明是她最愿意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方式。只是她内心总有一块是紧紧封锁的。至于究竟是父母束缚了她,还是她找不到理由也不愿意去挣脱,无从知晓。
“我的人生不是我的”,最初听来心酸。但时至今日,我已经分不清她是被别人绑住,还是自己缴械得太早,甚至早就认同妥协……如果从一开始就妥协,真的很难找到理由去挣脱。
前几天看到D的朋友圈写着“别在最能用心交流的年纪选择了现实”。不知道他是否意有所指,但我看到这句话首先想到的是朋友说的那句——都是因为不够爱。一个人会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可能也是因为不够爱自己,不够爱这所谓的人生吧。毕竟把它交付到别人手上,可以减少决策的烦恼,可以免于担负责任,可以不用去冲破束缚。说出这句无奈的话,也许背后正是自身的懒惰和依赖……
好一阵子没联系G,刚刚在Q上问了一句“最近好吗?”回复是:“浑浑噩噩。”
我怀念那个神采飞扬的二货。
后记:有朋友看过这篇文章,指出G和D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不是因为不够爱,而是有太多客观因素限制。于是这几天尝试抛开写文章时的个人情绪,再回头看这个故事,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惋惜对现实缴械的感情。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想想,无论我是G还是D,都很可能做出他们现有的抉择。为什么?不是因为不够爱,而是有太多的爱。G除了D,也爱家人。D除了G,也爱梦想。G选择了家人,D选择了梦想,他们都没有错。我们无法自私地只想自己,如果坚持自己的感情会伤害最亲的人,最后也一定会伤了自己。我们也很难为一个人放弃梦想,毕竟一时的激情可能会让人奋不顾身,但代价可能是人生的意义。说到底,谁也不能是谁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