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不应该过“标配”生活

“标配生活”好像很流行,尤其在中国。多少岁之前应该买房,多少岁之前应该结婚,多少岁之前应该生宝宝……

为了过上这样的标配生活,很多中国人把生活过成了竞技场,一旦规定时间完不成目标,就会深深焦虑。

学者萧功秦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中国人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沉溺于攀比,平时聊天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情感,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当你身边的人有而你没有,就会有一种强烈的“缺失感”,没有别人做比对,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存在。而欧美人,虽也有一些关心物质生活,但更多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活得有意思”。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依然非常朴素。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他们只追求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而不是别人羡慕”的生活。

很多欧美人过得比我们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也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更不会嘲讽别人的“非标配”,他们只追求和专注于自己的“私人订制”,理由很简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知识、财富、能力、优势……各不相同),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与自己最相匹配的“私人订制”,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活力,收获最多的快乐。

“放弃迎合回归自己”还是“放弃自己迎合标准”是每个人都要做的选择题,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可以来回切换,因为我们尚不懂事,最重要的是那时的我们有资本任性,这资本就是“年轻”。但随着时间(资本)的挥霍,这逐渐变成了单选题,选择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未来生命的走向由你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应不应该过“标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