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讀畫搞懂世界經濟史》
阿爾弗雷德·米勒(Alfred J• Miller, 1810~74 ) 繪製的<水牛狩獵>,美洲印第安人在廣闊大地上持弓騎馬奔馳,他們正在追趕一大群水牛,成群急奔的水牛前方是陡峭的懸崖, 被獵人追趕逃竄的水牛即將面臨死亡。19世紀後期的野生水牛, 是在這樣的狩獵方式中滅亡的嗎? 使水牛陷入絶種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過去幾世紀以來, 美洲大陸經歷急速的生態變化, 尤其是在19 世紀後期。 提到美國西部開拓時代的大平原, 就會想到牛仔騎馬趕牛群的模樣 , 但是馬和牛都是哥倫布時代之後從舊世界傳入的動物。 那麼, 之前在大平原穿梭的水牛究竟怎麼走向悲慘的結局?
美洲曾有無數水牛棲息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根據歷史學家的推算, 哥倫布時代以前有五千萬頭以上的水牛遍布平原, 19世紀中期也仍有兩千萬頭左右。雖然水牛數量隨著不同時期變化, 但數量大致上保持生態的平衡。威脅水牛的代表性野生動物是狼, 但是牠們對水牛數量的影響有限, 對水牛數量銳減最有殺傷力的是人類。傳統上, 印第安人為了肉 、 皮革和骨頭而狩獵水牛, 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 印第安人已和水牛共處長久的歲月, 能維持特定的生態平衡。
(女人正在整理水牛皮,晾曬水牛肉)
傳統的打獵方式是印第安人小心翼翼地靠近水牛群後, 用弓或矛偷襲, 使用馬匹之後, 提高了機動性, 狩獵能力有了巨大的轉變。不過, 對於基本上過著小規模游牧生活的印第安人來說, 沒理由獵殺超過生活所需的水牛數量。雖然他們必須透過交換水牛取得物品, 但還不到擾亂生態界的規模。
事實上,米勒描繪水牛狩獵的作品誇大了實情。在廣闊的土地上, 一群印第安人驅趕數量驚人的水牛群, 使牠們掉到懸崖底下的作戰方式很難執行。再加上一次捕抓大量水牛的話, 過著游牧生活的印第安人也難以負擔。此外, 這樣死亡的水牛會因為嚴重損傷, 大幅跌價, 所以這種狩獵方式成效不佳。他們可能用過把一小群水牛引誘到懸崖的方式, 但像畫中那樣大規模狩獵的模樣, 一點也不實際。這只是畫家發揮想像力, 想呈現大自然的壯觀作品而已。
水牛數量眞正開始減少是因為白人的關係。南北戰爭以後, 皮革需求增加, 專業的白人獵人大規模狩獵水牛, 印第安人以販售為目的的水牛狩獵活動也逐漸增加。但是,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肉質來源和生活素材的水牛數量減少, 印第安人的生存基礎也跟著被削弱。有些白人即認為狩獵水牛是驅趕印第安人的有效手段, 所以故意提倡狩獵水牛。舉例來說, 和印第安人戰鬥過無數次的菲利普·謝里登將軍, 就主張狩獵水牛是破壞印第安人物質基礎的最佳辦法。他提供彈藥給水牛獵人, 也曾向議會提出採取獎勵制度的方案。
經過這樣的過程, 紀錄顯示光是1865年就有約一百萬頭水牛喪命, 1872~74年之間, 超過四百萬頭被獵殺。最出名的水牛獵人是威廉·弗雷德里克·科迪, 又名「水牛比爾」(Buffalo Bill )。他提供水牛給美國陸軍和堪薩斯太平洋鐵路公司, 創下十八個月內捕抓四千二百八十頭水牛的紀錄。此後, 他籌辦「水牛比爾的蠻荒西部」(Buffalo Bill's Wild West)表演團體, 在美國各地和海外都非常受歡迎。水牛狩獵就這樣以秀場表演的形態進行全球化。
水牛狩獵增加, 鐵路鋪設也具有關鍵影響。鐵路公司為水牛獵人編制特別列車,下圖是厄內斯特·格里塞 (Ernest Griset, 1844 ~ 1907 )描繪堪薩斯太平洋鐵路公司所編制的特別列車, 有些乘客站在列車上方, 有些則從列車內部下車, 朝四面的水牛開槍。這時的水牛狩獵已經變成白人之間的熱門「運動」。
白人通常藉由狩獵水牛取得皮革, 他們只扒取牛皮, 大部分的屍體直接丢到原野, 是讓人不忍直視的殘酷景象。隨著時間過去,丢棄在原野的屍體被野獸和飛禽啃食, 日曬之下只剩白骨。
時間流逝, 商人收集骨頭並用於各行各業。骨頭燃燒後的灰燼可當作高級瓷器和骨瓷的原料, 也可用來提高食糖或紅酒的品質。水牛骨需求量最大的是肥料工廠。
上圖為某個水牛頭骨堆積成山的底特律商業用工廠的露天堆置場 。 聽說這座頭骨堆的高度達九公尺, 長數十公尺 。「工業用需求」就是壓垮已被當成獵物追趕的水牛群, 最後的一根稻草。
這些因素導致1880年代的水牛數量快速減少。根據 1892年進行的調查, 存活的水牛只有一千零九十一頭。現今北美洲實施保護政策, 大概仍有五十萬頭水牛, 只是大部分都是和其他野牛雜交所生, 也不是處於野生狀態 , 野生純種水牛實際上可說已經絕種。
從重視生態界保護和生物種多樣性的現代觀點來看, 水牛絕種證明了當時舊世界認為征服大自然就代表進步的過錯。大航海時代以來, 新舊世界的接觸給全世界帶來重大的變化, 尤其是透過統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的交流, 人類雙向移動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病毒, 導致世界各地的巨大轉變。特別是被舊世界的人強制要求全球化的新世界生態界,更經歷劇烈的變革。歐洲人最先進入美洲原住民被趕出去的生活家園, 然後是非洲人和亞洲人, 同時有大量的動植物被引入, 打亂和破壞原有的生態界。經濟誘因的力量強大, 有時為了取得毛皮等材料, 有時為了弄垮原住民的生存基礎, 有時則為了滿足產業需求, 白人便無情地犧牲曾是大平原主人的水牛。此外, 歐洲牛群被引進此處的同時, 北美洲的生態界就被改造成歐洲型態。
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和以前大不相同。地球生態界被刻上人類的無知、偏見、貪婪, 以及隨之發生的無數失策的歷史事件。19世紀後期的水牛命運, 清楚地呈現全球化時代所留下的歷史錯誤。現在的我們能說, 人類已經從無法挽回的「嘗試錯誤法」中徹底得到教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