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这篇文章,把我在寻找工具,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把他们整理出来,做个小结,自己能够学习,也希望能够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请注意,虽然题目是写工具,但适用范围不局限在工具,也适用于方法论,概念,书籍等。简单说,它的适用范围是知识点

GTD

我和GTD理论算得上是一见钟情,自从在茫茫世界中找到了它,就想把它切实的用起来。怎么用起来? 怎么把这套理论落地呢? 就得需要一个合适的工具。
我前前后后用了很多,包括todoist(使用时间最长),Trello(很棒的项目管理工具),doit,Tower,anydo ,Evernote,omnifocus(现在在用)。

结局却是很悲催的发现,没有一个工具可以帮我把GTD理论落地,总是用了一段时间,就发现一堆问题,无法实现。就陷入到 发现一个工具---欣喜若狂---立即采用---度过蜜月期---发现有问题---GTD无法落地---情绪低落---抛弃工具,继续寻找----。
这中间有个场景,我还记忆犹新,那就是当我找到Omnifocus,脑子就好像打了兴奋剂一般,当天晚上看到凌晨,第二天五点一刻起床继续看。
那种急迫的心情,现在想想觉很可笑。而在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一个大坑里,还以为得救了呢。
结果就不用说了,还是个大坑。之所以现在还在用,并且用的很不错,完全不是因为工具的原因,而是因为我的原因。

学习型电脑历程

很久以前,我就想入手一款可以做笔记的电脑,让我能够很好的记录笔记。可是一直都没有很合适的解决方案。
直到出现了 surface pro4 ,心里顿时蠢蠢欲动,急迫的想入手一台,当时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就差下单了。
后来我强行压制了这个念头,没有出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
当时如果我买了,那么结果很简单: 我一定不会做笔记的。
原因当然不是surface系列不适合做笔记,问题的根源在我,那时我的,没有强烈的需要,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心智去做笔记。

surface只是一个个例,我之前有过很多次因为某个目的购买了设备,结果最后啥都没有做成。

Lord or Slave

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可以用三段论来代表:

  1. 我以为买了.... 就会做....;
  2. 我买了.....后没有做.....;
  3. 我觉得.....工具很烂,完全无法解决问题,骗子;

这里面的.....,可以替换成我之前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Todoist,Trello,Macbook,手机,Office365,
GTD理论,七个习惯,sales pipeline等等。

与此同时,总会同时存在两个现象:

  • 很多牛逼人没有用这个工具,照样做的很牛逼;
  • 很多牛逼人用了这个工具,依然做的很牛逼;
  • 很多人用了这个工具,依然很失败;

所以,决定成败的,永远不是工具,而是人。
一个很简单的推论是:问题的根源是人,而不是工具。

工具是否能帮你解决问题, 这取决于你和工具的关系,究竟谁是主人,谁是仆人。

投入 VS 精妙的工具

与足够多的时间,精力,训练投入相比,工具可以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不仅是精妙的工具,即使没有工具,也不妨碍你可以学会某个技巧或知识点。
同时,即使用的是最精妙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那也是没有任何收获的。
所以,与其浪费时间在工具上,更明智的策略是 投入更多。
当然,在足够多投入的前提下,工具越精良,效果就越好了。

对于某个工具,能够发挥出来多大的功能,完全取决于你对工具的掌握程度。
既然是程度,那就有高有低,有高低的关键,取决于你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去研究,去分析,去刻意训练,不断提高。
投入的越多,研究的越透彻,那么使用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带来的帮助也会越大。
如同剑术高手,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剑牛逼,而是因为人牛逼。
一把剑再牛逼,放到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手中,照样没有用。而独孤求败练到晚年,都不用剑了,照样天下无敌。

所以,只有干不了事的人,没有解决不了问题的工具
要知道,即使只靠纸和笔,前辈们就做了那么多的事情。
而现在一堆的工具,也不妨碍大部分人啥都干不了。

投入决定了究竟是工具的主人还是仆人,而作为工具的奴隶,通常都是懒惰+速成造成的。
比如说,对于做笔记的电脑,我当初的盘算是: 找到一台电脑,玩美的电脑,此时我学东西就完全不费事了,
恨不能当天看完就立马得到,下一步就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真是想想就很有点小激动啊。

基于这种错误的心态,所做出的决定,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
我有自由去选择自己的行动,而结果则是由现实来决定的。
于是现实用响亮的耳光告诉我: 付出代价,pay the price,等你付出足够的代价了,才能得到结果。
这是我在那段经历中,所收获的最大教训。

苍蝇专盯有缝的蛋,既然有这种错误的心态,就有迎合这种心态的培训讲师们,他们天天在鼓吹方法的高低上下,宣传着人生的成败就决定于一套方法,或一套思维。
他们得这么说,虽然他们自己也不信,虽然他们知道自己在骗人,因为哥们得赚钱养家吃饭啊。这是一门生意,不怪讲师,要怪自己的思维。
所以,工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再好的工具,也得付出代价,而且一分钱都不能少的代价。

前后付费的模式

工具有一个特点,前后付费。这是它和吃饭按摩不一样的地方,其他东西,你花钱了,就会享受到服务。
而工具是你得先花钱(大部分工具和书都是收费,当然也有免费的),钱花了,工具到手了,你依然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服务。此时你得付出时间和精力,
去研究,去分析,这才是决定工具能否帮到你的关键点所在。能不能用的起来,能不能用好,完全取决于你在工具上投入了多少精力,花了多少心思。

既然产出取决于投入,所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就是必须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可以感觉到一个现象,即对某个工具研究的越少,比如说GTD,比如说omnifocus,此时希望工具解决的问题就越大,期待的回报就越离谱。反而是切实的把工具研究透彻了,才能有正确心里期望值。

工具的另一个特点是—适配。 你看着别人用的爽,并不代表你就能用起来。在这个角度上,工具就像是药,它不是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的,它只能治对应的病,感冒颗粒对于拉肚子没有帮助,只能抑制感冒的症状。
工具的价值,是在特定使用场景下体现的,这需要自己去发现,去总结研究。

所以, 优秀的工具是最好的仆人,同时是最坏的主人。
如果能掌控它,那么它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帮助,反之,如果任由它来掌控局面,自己就是悲催的。
同时,我发现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有趣现象:牛人一般炫耀自己的工作成果,蠢人一般炫耀自己的工具。

选工具的思路

选工具,就如同治病一样,讲究的是对症下药

  1. 查清自己的症状,搞明白自己要用工具解决什么问题,使用场景是什么?
  2. 根据需求和场景,选择一个合适的工具;
    选择的是一个合适的工具,而不是完美的工具。 所谓合适,就是选择在重多的优点和一堆的缺点中,选择最重要的那几个属性。
    比如 需求点是 做一个学习型的平板电脑, surface pro 4 VS ipad pro, 在这个需求点下,二者各有优劣,并没有玩美的选择,此时就是要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这个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了,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个方法论的关键点是: 你得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使用场景是什么
抛开这个前提,去讨论工具的优劣,就是耍流氓,就是没有意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