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1 | 孔夫子与孔乙己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温而不知,不亦君子乎?”


孔夫子与孔乙己,一个实一个虚。实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等林林总总的学派,流传至今,是国人奉之为天经地义;虚的是以鲁迅笔下的所谓的之乎者也的知识分子惶惶不可终日,流传至今,是伸拳不见五指。虚则是实,为80%的知识大众,多数停留在孔乙己层面;实则是虚,为20%的知识大咖,少数夹层在孔夫子行列。

《论语》的第一章便是学而第一,可见为学的重要性。那么得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功利点讲,当属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以致用,当然你不用也行。

所谓的学以致用就是要存储知识和当一个场景出现的时候,能迅速地调用这个知识。在操作层面就是:一有结果,学习带给我们的用处;二有认知,学习让我们怎么使用?

前几日,与妻闲聊时,说到我们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竟然与我有惊人的相似。小时候临近年关时,总是看着远房的舅爷带着北上广的舅舅,挨家挨户送鱼送肉送年货,从舅爷脸上的洋溢色彩,从邻里街坊的笑颜逐开,我都感到无上的光荣,北上广的舅舅是那村第一个大学生,读书当如此。看到了结果,我的梦想一下就萌生了从此便有了为村里作贡献的想法。殊不知这一下就定位在马斯诺需求原理的第四和第五层次。

事到如今,梦想实现了吗?

答案也许在这首歌里,“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奠基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抬头仰望满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也许还飘着另外一首歌。“为什么我们的梦想越来越小了呢?”

当然,古有大龄光棍刘备两三个人拉起刘氏集团,今有褚时建老人85岁东山再起。想想,吾生还是有希望的。

读书人懂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终身都会读书,重在学习二字。

那么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华杉先生解释的最为贴切。如《尚书》说的学就是效法,就是模仿。习根据《说文解字》繁体字,习,鸟数飞也,就是照着做,反复练习。

殊不知,这二字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就拿模仿来说,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律》一书中。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模仿”,并提出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先外后内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殊不知,孔子在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上,也有三个必要条件:个人的道德、政治地位、历史的传统。

而我们往往做的都是经过自动删选的与你无关的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行为。一者,毒害过深。在读书不破时,“悬梁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便涌现出来,这不是一般的苦,原来读书须是这般的苦;挣扎不前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什么”便呈现出来的,反正受过苦就好了。可不知,这都是阶段性的势利读书,一旦没有直接利诱,便会造成断崖式学习,后半生几乎都不碰书了。从此,历史与你无关,书从开始就该你何干?

二者,浮于表面,属表演型,误终身。求学阶段,对答如流,背诵滚瓜烂熟,取得短距离的优越感,玩物丧志的表演,自欺欺人。搁置人生长距离来看,这都是一时兴起的愚昧。以致于浮于社会饭桌上的出口成章,兴致盎然时,“今朝有酒今朝醉”;呼朋举杯时, “呼儿将出换美酒”;伤心欲绝时,“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饮下那一肚子的自欺欺人。

学习就如书本样,将人分为两类:理书的人和不理书的人,造成你会不会与大师对话。势必会形成高人和俗人。那么这三个必要条件单个和相互之间有无作用就不得而知。

原文我理解为人生读书三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图书馆与仓库

知识如货物般,其直接区别是仓库一味的将货物搁置的地方,任其发霉腐朽,最多时拿出来晒一晒;图书馆就是将收集起来的货物按索引序号标识好,方便随时取用。其表现形式是:一个堵,一个通。一个看到鸡汤就收藏起来就一直藏起来,一个看到鸡汤后畅饮一番,并体现对自身的营养价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听君一席话

朋友来便乐了,何况是远方的朋友,这谁都可以理解,这句话从情感上来说,无可厚非。既然是朋友肯定有相同的通道,有交集,才会有情感上的欢喜。一话两义,有良朋也有害友。狐朋狗友来了,你硬是把这句话贴在心里作为教条,和你在一起,在情感这条通道上共同行走,形成团伙,迟早得干坏事。良友属于后半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另外即便是读书人,与其说是因磁场的相通而促使朋友的远来,不如说是各自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磁场,影响能影响的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温而不知,不亦君子乎?

3、他的不知

不要认为你知道的,别人就有义务知道,你认为简单的别人就应该明白;更不要总认为上司不知道,不知道你的付出,你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首先是对上司的不满,接而对社会人群,都有一种仇恨怨怼的心理,此处便是你的不知了。

这三则就是孔门为学的精神和态度,首尾条贯井然,并非各自分立的教条样。既然了解孔门为学的精神和态度,那又为学,学什么呢?

在当今的速食时代,没有学习就没有伤害。因为你根本没有积蓄,便没有底盘存量可言,银行里没有存款,当然是取不出来的,即使透支出来,那也不可能用在正确的地方。没有知识积累,就不可能到达知识临界点,没有达到知识临界点就不可能认知升级。不假思索的人生,你仅仅是介乎于人与动物的灵长类动物。

客官,你认为呢?


读《论语》1 | 孔夫子与孔乙己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1 | 孔夫子与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