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9+李明洋】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同一个问题,有人的解释流于表面平淡如水,有人的解释直中要害字字珠玑;同一款游戏,有人的操作生硬死板乱七八糟,有人的操作精彩绝伦令人惊叹;同一个领域,有人学了很久感觉还是刚入行的菜鸟,有人没用多久很快就能成为行业的专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有经验方面的,有天赋方面的,但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这个多次被提到的概念,真的是造成一般和优秀,优秀和卓越之间的差距吗?

有的人工作了十年,但是他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里是无意识的重复,重复自己已经做过很多遍的事情,没有反思没有优化,真正刻意训练的时间少得可怜。

而有的人只有1、2年的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说成为是否成为专家的对比不是靠工作时间的长短决定,而是靠在关键工作中投入的刻意练习的时间的长短决定。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如何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呢?

1、避免自动完成

对待相同的事情、相同的工作是在自动完成,还是有意识的提升?普通人经常会陷入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很少能持续不断的问自己如何更好的完成,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减少流程,如何避免失误,如何让结果更好。

就像驾驶汽车,普通人永远无法成为车手的原因在于一旦驾驶的习惯养成,很多动作都是靠下意识去做,而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这样做,而是刻意的去思考每个动作的合理性,表现如何,应该如何提升。

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一定要极力避免【自动完成】这种状态。

2、离开舒适区

常听人说要远离舒适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的能力得以提升,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舒适区,做稍微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学习区,做远超现有能力范围的事情---恐慌区。刻意练习就是让人尽可能的停留在学习区,不断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这样才能拓展自己能力的界限,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会让现有能力很难成长。

依然拿驾驶来举例,面对一个弯道,普通人会直接习惯性的转过去就行了,职业车手会考虑如何用最大速度过弯而不偏离赛道,如何在很难受的角度去超越对手,如何在弯道保持优势不被对手超越,总是不断的挑战自己的能力界限,而这一切并不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

3、牺牲短期利益

人性是趋于获得短期利益、既得好处的,很多股民炒股也喜欢短线操作,而不甘于守长线,大部分人之所以无法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原因之一在于无法牺牲短期利益,比如写文案,开始很难,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多少个字来,有的人写着写着看不到好处就放弃了,而有的人选择坚持去做,渐渐发现文案越写越好,写好文案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4、大量重复性练习

集中对工作中的某一个关键环节进行大量重复练习,比如健身,核心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要对局部肌肉不断地重复刺激,各个局部肌肉的力量加强了,核心力量自然提升。

5、持续地获得反馈

做任何一个事情如果没有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做的有多好,现在的能力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比如练习跳高,能不能不断地跳跃新的高度,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横杆作为障碍的跳高,像翻越空气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成绩是否提高。

结语

李叫兽再一次提到了本能,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看了这么多李叫兽的文章,有一个感觉就是很多文章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分析的现象不同罢了,但是底层思维和分析套路以及得出的结果是差不多的,之所以能对这么多商业现象、营销理论做出这么深刻的分析,一方面是基于他有很多固定的思维模型做参考,一方面是利用这些模型不断地刻意练习,才有了今天的李叫兽,所以正确的成长姿势是,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然后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刻意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9+李明洋】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