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拉
我和朋友在微信撕逼了。
连续几个小时,通过线下活动添加我的人一直问东问西,有几个不停发来讯息,在吗,在吗。
我假装自己不是强迫症,忽略图标的闪动,同时忍住胃部的绞痛,继续与合作对象商谈。
后者更为重要,我精神高度紧绷,唯恐出差错。
正好对方需要新资料,我和朋友获取,然后发现多次提醒她准备的事情,在她眼里不是多大回事。
紧绷的那根弦,如失控的长鞭,狠狠甩到自己身上。
胃更痛了,情绪因此爆发——力量集中指尖,噼里啪啦打了一堆,砸向微信这个战场。
消息一条接一条,聊天框自动滚屏,二十分钟后,我们像使出最后招数的高手,最终功力尽失,终是偃旗息鼓。
屏幕中留下的大段文字,无声嘲笑着我们刚才的失控。
到底,谁错了?
1
我认为那份资料提前设定的规则十分重要,不然后续各方面合作会有隐患。
朋友觉得那是小事无需在意,更重要的是我不该为此爆发影响其他人。
想了会儿,我还是觉得这事不能用对错评判。
就像一个喜欢夏天一个喜欢冬天,坚守彼此偏好,同时试图说服对方,只不过用了最幼稚无效的办法——不谈解决方法,只顾彼此攻击。
所以,主要是思维的差异……吧?
反省的时候,恰好大姐找我问周末聚会的事,我说刚和人吵完很累晚点再说吧。
她了解情况后感慨:有时候微信沟通挺让人郁闷的,你永远无法知道对方经历过什么才发出一段话。就像你,我和你聊的时候,不可能知道你刚和别人撕逼完,别人也不知道你胃疼工作,所以面对面沟通很有必要。
我豁然明白,其实我和朋友都错了。
错在通过微信沟通这些重要的事,不说特意见个面,连打个电话都不愿。
什么时候开始,微信反而成了沟通的阻碍?
2
清早睡醒,意识还没回笼,双手摸到手机打开微信,看微信群,看公号,再到好友圈巡回点赞,即使根本没看清楚对方发了啥照片。
上班时间,打开桌面版微信,看到图标闪动立刻点一下,即使只是有个人发了个表情包。
晚上睡前,明明刚不久才刷了好友圈,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心里默念第二天不该一直刷微信。
然后,第二天,一切照旧,持续循环。
从微信出现开始,这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写照。
我曾在一份行业报告看过一组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超9亿,同时,微信占据移动APP使用时间的29%。
微信如同生存必需品,从生活、工作到情感,连接了人与人的关系,也捆绑了每个人的情感和情绪。
就像我,本身工作和新媒体关联很大,有时候新消息半天没更新出来,骤然肾上腺素激增,如果事情紧急,甚至恨不得砸掉手机。
当然,不可否认,微信很方便。
从情感角度来说,它是亲朋好友之间保持联系的最佳方式——丢几个红包,宛如认亲现场。也是男女维系感情的最佳平台——甩几个表情包,足以干柴烈火。
但慢慢的,微信成为我们了解或理解一个人的阻碍。
我们学会从对方发来的文字猜测各种,别人随口一句话,自己已在脑海演了一出年度大戏。
有时对方消息缺少活泼的表情或俏皮的符号,会觉得他不懂社交,轻易给对方贴上无趣的标签。
有时微信聊得热烈,到了见面就尴尬,情感仿佛少了一层滤镜,唯恐多说一句控制不住表情,好不容易扯下去,一散场就载心里将对方拖入黑名单再也不联系。
事实是,微信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微信的依赖感。
它是社交工具,或如它的slogan所说是个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它主要是一个连接的角色。
如果总用主观印象定义对面的那个人,几条语音几句话就希望双方可以互相读懂,那么这个连接也只是形同虚设。
为什么不试试越过它?
3
有次好友群聊到在微信聊天经常猜来猜去猜不透,好累啊。
一个猎头姐姐说,所以每次见候选人的时候,她都一定会电话约面谈。
网络交流如同戴上面具,你以为近在咫尺,却终究看不清对方情绪。
只有面对面了,才能真正接近对方,了解对方的语气与表情,从而读懂对方的真正想法。
放在人际关系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
之前我团队需要拿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合作商,同事寄了样品过去,然后通过微信告诉对方此事,然后,就没然后了。
后续换了另一个同事跟进,对方根据收件讯息里的电话呼叫过去,说明来意,也让对方终于想起曾经收到过这个品牌的产品,后续见了一面,最终促成一笔大单。
我们以为微信是人人都用的工具,却忘了对方每日可能收到几千条讯息,自己的消息也许早就被冲到最下面。
曾经有段时间,我甚至因为别人不回信息心生懊恼。
恰好当时有个平台的商务来深圳出差,我俩见面提到这事,她说她也经常无法回复或者忘记回复,因为微信几百个群几千个好友,有时候消息一拨接一拨手机都卡,她还有三部手机,根本来不及看。
微信问候几十次,真的不如见面谈一次。
记得上个月的时候,老友约我见面,我以为是要我帮忙,让她直接发微信,她说,没了微信,我们就不能聊了?
当时的我陷入深思。
我们记得微信是个很方便的工具,却忘了工具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促进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通过微信维系感情,可维系的次数再频繁,也没有见面聊得那般畅快,还不用苦心猜测对方一字一句背后的喜怒哀乐。
4
任何工具的出现,都有其价值,运用得好,是助力,运用不好,是阻碍。
只不过,那些需要立刻说清的事,很想亲自了解的人,没必要寄托给工具。
花在打字或者猜测的时间,不如面对面直接说清楚。
在这个社交网络极度发达的年代,相比那些一键即可删除的聊天记录,有种默契更珍贵:
我愿为你腾出时间,你愿为我不看微信。
我是索拉,
如果你也有因为微信或其他社交工具引发的“伤心事”,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