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好并不代表你能卖得好、卖得出好价钱。特别是当下受到移动电商和各大分销平台剧烈冲击的线下实体店。有时好不容易从各种渠道弄来的以为是抢手产品,到最后却卖不动,抑或是堆放太久最终以低价处理。请问这个完全是出自于产品的品质问题吗?
不见得全是,我曾过接触过不少的自有工厂一体化加工生产的传统企业,有做五金电子产品,也有做美容美妆类的。他们生产的产品在原料引进方面大多是从国外采购定制的,像德国的油墨原料,韩国的彩妆护甲油等等。
不说原料成本高昂,就是光在生产加工周期上也较于其它产品延长不少,相对来说,整个的质量还是较高的,有的大部分工厂还取得了国际产品标准认证。难道是他们的产品质量问题吗?不是的,除了在生产加工链条上有一定的优势外,他们往往忘记了当下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用户不关心你的工厂生产了什么,也不在乎你的产品有多好,他/她们真正关心是对他/她们有什么好处和利益。产品的特点只是属性的一部分,它们只存在工厂里,并不存在用户大脑里,产品和用户之间有一条超级鸿沟需要去填补。只有将产品的优势属性与用户进行匹配,将产品利益与用户进行链接才能快速植入用户大脑,并唤醒用户的不同自我,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
假设你是一家最传统大米生产销售的企业,接下来准备要在电商平台上发力,大干一场,作为市场策划部的负责人,你会怎么做?是找一帮人做地推(扫街),还是做全网推广?抑或找一个牛X的文案帮你写产品文案作全面包装和推广。
如今,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满足吃、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外,他们/她还想从购买你的产品中得到相应的剩余价值回报,即买了东西之后能否在其它层面给予一些补助,当然这里说的不是金钱上面的。
像江小白的酒,购买它难道只是纯粹的为了喝酒吗?是因为消费者在体验产品的时候能感受到其中赋予了人们一种额外的精神价值,填补或唤醒人的潜意识或调动人的某种情绪与产品产生共鸣感,进而使得消费者以为,哦!这上面说的不就是我的心声吗?这种情绪唤醒就是文案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写产品文案该从哪里下手的一个基本思路。回到正题,作为传统的大米生产销售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首先得做好产品的差异化定位,不能别人说大米的优点有10种,你也跟着别人说自己的有11种优势。
这种传统的商业逻辑已不适用于当下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如今见多识广的消费者才不会轻易买你的账。他/她们只想找到既能满足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产品,又能填补或引发情绪的高性价比产品,以此来满足我选这个是对的,是物超所值的东西,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
写大米文案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大米有哪些特点和属性?
1、生产产地,来自于XXX自然梯田,常年阳光雨水充足;
2、健康环保,不打农药,不催熟,采用农家肥料自然生长;
3、营养健康,颗粒饱满、晶莹剔透、鲜粫绵软,富含天然氨基酸,满足人体日常营养所需;
4、人工除虫,不使用化工农药,确保吃得健康,还原自然本味;
5、蒸煮成色洁白圆润,无论是煮饭还是煲粥,饭香四溢,自然鲜甜。
以上所列的只是大米的基本属性,但不会让消费者看了之后有立马想购买的冲动。
Why?举个例子,如果你打开一个店铺首页,看到是的来自XX大米,10斤装/袋只要27元。而另一家同样重量、品牌的大米却卖37元,你会怎么想?难道是他们家的大米看起来更香?更好吃?
不一定。或许是基于人对于价格敏感向价值敏感变迁的原因,认为高价的东西应该会比低价质量更好些。其实他们的重点是在产品包装(策略)上做了差异化处理。
比如,印上一些调皮的、文艺的、有调性的文案,把产品详情页的描述与用户关注的点进行链接,即为消费者创造剩余价值的东西,所以另一家店铺的大米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的原因,也就是文案所赋予产品的增值。
好,分析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开干吧!
如何才能写出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动力的大米描述文案呢?
切换用户视角:用户所关注的就是文案人所关心的,以“产品+场景”打组合拳进行情感共鸣和唤醒,以不同视角的文案触动消费者,使其产生行动,达到文案所传递的价值和效用。
1、亲情链接篇:
“宝宝大口大口吃饭的表情,是妈妈最大的满足”。---XX大米品牌
2、场景代入篇
“每天与心爱的人一起吃饭,是我最长情的等待”。---XX大米品牌
3、情景唤醒篇
“所有的艰辛,都抵不过一顿清香缭绕的晚饭”。---XX大米品牌
4、情感篇
“与其在这个城市拼命假装生活,不如坐下来好好和家人吃顿饭”。---XX大米品牌
5、事业篇
“成功路上有人为你鼓掌,却不会有人在乎你有没有好好吃饭”。---XX大米品牌
6、职场篇
“你在工作中受到的所有委屈和泪水,都在一顿饭香中得到溶化”。---XX大米品牌
一个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文案,有时不需要多么的高大上。高调的文案不一定能打动消费者,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往往来自于生活当中的某个小细节。文案除了要有策略性,还得从人性的角度和目标人群背后去深入洞察,从细微之处感染消费者才是最有价值的文案。
本文发自《品牌博士》号,2017-11-2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名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