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趣的一些想法

兴趣的缺失会让你做事情的时候感到厌倦;能力不够会让你感到很焦虑;而价值的缺失会让你失落,哪怕你饶有兴致地完成地很出色。

工作上,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上面所述的不同根源,折射的是背后存在的需求。

Interesting这个词拆解开来“inter+est+ing”。以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到当下的事务当中。对,All-in。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学习时全情去学习,该玩耍时则纵情happy。最怕学习时想着朋友圈,玩耍时还惦记着之前落下的事情。

既然乐趣源于你全情投入一件事情,它存在于你沉浸其中的这个过程当中。结果,只是一个结果。正迎合了乔布斯的那句过程及奖励。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没什么兴趣爱好,又或者说对什么都有那么点兴趣,以至于找不到真正的某个点能让自己长时间投入。这样的人(比如我)迟迟不敢全情投入,可以说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向。但,如果不百分之百投入一件事情,又怎么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呢?害怕自己最终会一无所获,所以选择一开始就不投入。人们倾向用不感兴趣来回应别人的质疑,其实背后藏着的是恐惧。害怕投入——对不知道结果事情的投入。实际上是不敢有兴趣。

不敢投入——无法体验乐趣——错失机会——果然不适合自己——继续不投入。
Vicious Circle
!

我们会觉得一件事情很有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未知、复杂、新奇;而愉悦的感觉则源自一些确定、简单、稳定的日常。好的生活应该是这两者以一种适合自己的配比互相融合。兴趣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不断体验、试错、学习,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它不该是舒适、令人愉悦、与生俱来的,你会遇到困难,试着挑战,All-in中养大你的兴趣,将其发展成你的能力。

兴趣有三个阶段。最初级的为感官兴趣,比如眼花缭乱的美食,微博、朋友圈上的消息新闻,不断刺激着你。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东西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当你沉浸其中很容易就会觉得空虚、麻木。如果能将感官兴趣加上个人的认知行为,比如:我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很棒,我就去上网查有关导演、演员的信息,影评,对电影的背景以及导演想表达的深层次的东西有了进一步了解甚至是共鸣。感官兴趣就发展成了自觉兴趣,或者说是乐趣。你可能会在不同的事务中体验到这种乐趣,但真正能让你愿意托付自己价值、人生的事情并不多,可以说很少。但当你碰上了,你会有很强烈的感觉,很微妙,像是缘分。这时候,乐趣变成了志趣。

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沉浸在朋友圈、以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沼泽中了。因为这些无穷无尽的感官刺激,让我们很过瘾,但频繁地切换,没有时间深度思考,它们没办法进一步向下沉淀成自觉兴趣乃至于志趣。当你的大脑吃惯了麻辣烫,就再也无法感受食物细致的原味了。你也许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知识面很广,但其实很肤浅不是么。你逐渐失去了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更不会找到真正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能力。

害怕投入+感官兴趣的狂轰乱炸。

我们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说了,乐趣在过程当中。如果成功了,也只是一个结果;如果失败了,你通过反思可以获得只会。无论哪一种,你都能收获乐趣。前提是你全情得投入,不是吊儿郎当。因此,少一些担忧,多一些投入。

如果你在投入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乐趣,甚至觉得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超过乐本身,你可能就遇上了值得你托付你一生的事业领域。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背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并且会收到最多的报酬。(报酬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会有年轻人只对赚钱感兴趣,但他没有办法凭空变钱,他也需要通过工作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一个变现。但财富和幸福是正相关吗?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可能是这样。但一旦你解决了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金钱对幸福的边际效应将会递减。可能年薪100万的你会觉得五年前将金钱视为唯一动力的你很没有追求。

快乐源自于紧张感的释放,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紧张感得到释放,快乐也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兴趣。

因此一生的志趣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如智慧、成长、超越、快乐、自由、帮助他人。因为他们无法被完全满足,只能不断接近,这就是一个永不被满足的兴趣。

成功就是在路上不断地接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兴趣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