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

贝壳纽扣,又被称为真贝纽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纽扣。贝壳纽扣的质感高雅、光色亮泽,使得贝壳纽扣一直被大众所选择。早在清末,西塘就有制作贝壳纽扣的家庭工场,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香蕉蚌的壳。西塘传统贝壳纽扣制作技艺在2009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1张图片

陶云林,西塘镇大舜村第一家纽扣个体户。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2张图片

17岁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出去做师傅的老陶,带过江浙沪这一代很多纽扣工厂。因为那时做贝壳纽扣很有名气,好多工厂主动找过来请他们去。 就在大舜中学校办纽扣工厂做师傅这段时间,老陶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办工厂。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3张图片

他说“那个时候,我们个体户人家都看不起的。”不难理解,在那个年代,确实统一了很多人的观念。老陶并没有和我们讲这中间的故事,我想也许是时间太久,日后的风顺冲淡那段艰苦的岁月;也许,往事无须再提,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4张图片

老陶的父亲很早就开始在家里下纽扣了,那时老陶只有七八岁。对于那个时候,他的记忆并不是很完整,只是依稀有着父亲踩着下料车,每天每天咕噜咕噜发出声响,父亲要快些下完这些贝壳,好赶上卖给轮船码头那边的一个纽扣厂。我想这就是他最深处的回忆吧,一些声响、气味、触感给人们带来的记忆,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5张图片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准备而来。经过十年的磨炼,所有事情都豁然开朗起来。除了做贝壳纽扣之外,老陶又做了当时的行货儿有机玻璃,就这样慢慢的,老陶从一家家庭工厂变成了如今的服装辅料工厂。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6张图片

沿着长长的石板老街-计家弄走走逛逛,会发现有好几处被保护起来的老宅子,其中隐藏在老街最深处的有一家中国纽扣博物馆。

老陶的父亲,曾经在这里工作。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7张图片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8张图片

曾经生产过成千上万贝壳纽扣的老工具,安静的成列在博物馆里,它们的身上,有岁月流过的痕迹:包浆的木架、泛黄的轴带、开出锈花的金属件……这应该是老陶父亲毕生最后的作品。这些拼凑出来的老工具,每一件都有一百多岁。你大可走上前去抚摸它,甚是稀奇,你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颗纽扣,然后带回家。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9张图片

博物馆里有一位老工匠,每天都在这里跟过往的观众演示贝壳纽扣的制作流程。它有7道工序:落料、磨面、造型、打孔、去皮、漂白、抛光。游客多的时候,工匠就会觉得特别有仪式感。也正是这种传递,我们赋予了这颗扣子使命。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10张图片

“西塘人在贝壳上‘抠’出了70亿元的产业”,看到这条新闻标题第一反应就是“好庞大的数字”,这几厘几毫小小不起眼的扣子,居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的价值。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11张图片

如今的西塘,纽扣已经成为它的代表。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12张图片

劳动人民质朴、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它演绎出新的时代气息。老陶经常会出去参加交流会,“现在全国基本上都知道我们西塘是纽扣之乡了。”他很是自豪。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谦卑,“贝壳纽扣,肯定是要一直做下去,就是说怎么去做好、做强。现代化设备的投入是一个方面,技术人员的创新和其他原材料开发……”说起如何发展现代化生产力,我想老陶最知情。

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_第13张图片

拥有百年历史的贝壳纽扣,单位以毫厘计算的小小纽扣,大舜人将自己的故事记录在此,看似虽小,却格外精致。

而于万千西塘人家中,老陶一家人,将这份产业的发扬变成自己的使命,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一路驰骋,从未回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箱旧衣裳,总有几颗依然闪亮的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