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

人有旦夕祸福,父亲的眼疾前后有半年了。

不幸的是,因为在一般印象中这眼疾并非了不起的大病,家门口医院一直当作是霰粒肿治疗,这反反复复一拖就是半年。

幸运的是,半年后经由省中医院眼科发现父亲的疑似肿瘤病灶,并介绍我们遇见了八一医院的眼科专家张主任。

危险总是在毫无感知时悄然而至,虽然父亲是个豁达之人,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不免让我们做儿女的陷入焦虑。但是一走进眼科病房,这里忙碌有序的宁静立刻感染了我。

父亲第一次见张主任是在一个周三的中午,张主任做了一早上手术,刚从手术台上下来。医生的工作压力是有目共睹的,尤其还是手术医生,光想到经常需要连续站立几个小时,都会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难以承受。

然而,张主任的轻声细语,安静中透着从容,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烦躁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这让我突然想到王沪宁先生在1994年的日记里写过的一句话,“宁静而致远是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因为父亲六十多岁了,同时还有血压和血糖的问题,为了父亲的健康和手术的安全与效果,从周五住院到下一周的周四安排手术,其间眼科的医护人员给予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的关怀和适时、适当的细致检查,排除干扰手术的潜在风险,安排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

除了父亲的病理报告,张主任还亲自用自己的手机拍了许多父亲患处的照片,周末还不忘与医届的专家朋友会诊。父亲说,周六、周日,张主任也还亲自来病房看了一圈才走。

我想,这并非医生份内之事,是医生对自身医术的高要求,对患者的仁爱之心所致啊。无论是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到哪里都是值得尊敬的。

关于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果是恶性的就需要挖眼球做放疗,如果是良性的就只需要摘掉肿瘤。但是不做手术检查之前只有上帝才能确定,我怕面对那一刻,就好像电视剧里问的,“是要保大人还是要保小孩?”的挣扎。

虽然恶性的概率很高,但万一摘了眼球后发现是良性,我该要多后悔,然而如果不摘,结果是恶性,那耽误了最佳治疗耽误的却不仅仅是一只眼睛这么简单了。我想,为什么领导难当啊,越是大领导越是要经常面对这么些触及灵魂的两难选择吧。

然后,手术方案出来了,手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活检做快速病理报告,区分恶性良性,恶性区分是哪一种恶性,如果是其中最坏的一种,就以保命为主手术切尽,后面再做放化疗。再慢慢恢复。

医生并没有避讳父亲,如实告诉父亲临床基本判断是恶性的,只不过是哪一种恶性而已。我们经常会低估父母的承受力,其实经历过风雨的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豁达的多,父亲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手术在即,我的心里虽然还有一丝妄念,但是也坦然了许多。无论结果如何都不是最重要了,我想,这是张主任经过思虑、会诊、推演,冒着可能的风险,给予我们和父亲的最佳的手术方案了。因为尽力,所以无憾。

弟弟说,有的时候好的医生不光体现在医术高明,往往也体现在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虑周全。显然,不幸中的万幸,因缘际会我们还算及时的遇见了张主任和他的小伙伴们。

愿上天眷顾父亲平安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