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视死如生,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会被明器化,缩微化,从而带入地下世界继续享用。
达官贵族们甚至会把军队马匹、大型器具一并带走,所以,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而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古墓则成为他生前以定天下,死后以欺世人的工具。
一、大汉厚葬为战争提供动力
大汉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浩浩荡荡四百多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这也使得汉朝厚葬之风盛行。东汉末年进入乱世,而这厚葬也给诸侯争霸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为战争提供了动力。
曹操在此墓葬财物分配中占据了极大地优势,为了获得充足的财物以充军饷,他开始大四的盗墓行为,梁王刘武的墓就是被他洗劫一空。
他的盗墓行为一方面为其战争提供了大量的财物以使其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方面,他也想到了自己死后的墓地是何下场,生前力创伟业的他怎能甘心死后被暴尸橫野。
二,设疑冢以反盗墓
“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生前机关算尽的曹操面对死亡肯定也是要处心积虑的造最后一个大谎言。
疑冢,即是为迷惑人而虚设的坟墓,也是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即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曹操设置疑冢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是为了防止盗墓。但也可能与其生前一贯奸诈多疑的性格有关。
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在其死后也得到了体现。传说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一个千古之谜也随之悬设:七十二疑冢哪座为真?
宋代诗人俞应符对曹操的这种行径甚为不齿,他在《七十二座疑冢》一诗中,以厌恶的口气写道: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
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三、七十二疑冢
七十二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
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
四、曹操墓的发现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其就是曹操墓。2013年5月,安阳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及所在的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五、疑冢的争论
尽管发掘单位和国家文物局认为此墓为曹操墓,但是,对于是否曹操墓这个问题,虽然以闫沛东、倪方六为代表的所谓”学者“和民间虽有些不同意见,但考古界专家一致认同官方考古结论。
如此争论是体现出了其不确定性和曹操的疑冢的成功性?还是体现出了舆论传言的坚固性?曹操墓发掘后表现出了其薄葬的特点,当然,薄葬也是为了减少其墓葬对盗墓者的诱惑性,以求逃脱被盗。
可简办的丧事,被视为耗资巨大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诈的证明。但史料终究未被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淹没,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际,显 示出史实的无奈与顽强,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重压下,历史真实之“轻”与“重”。
六、史料与舆论孰轻孰重
曹操的墓葬,在史料中没有多少疑问。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高陵位置。但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 料显得苍白无力。
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传言与史实,还是需要擦亮眼睛才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