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科尔尼代的两面性人格》

      大家读过《羊脂球》后应该都会对“羊脂球”的遭遇感到同情,对那些所谓的贵族的行为而不耻。其实这也是《羊脂球》的作者莫泊桑向我们表达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他让我们看到了在普法战争这样大动乱的背景下,那些“高贵”的贵族和底层的人民是如何表现他们的爱国心的。作者以及其讽刺的对比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羊脂球为救那些虚伪的贵族而牺牲自己的伟大以及那些贵族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自利。可文章中有这样一个两面性的人让人记忆深刻,他不同于那些虚伪的贵族男人们,人性的善在他身上也有体现,他就是科尔尼代。

      在这篇文章中科尔尼代的性格特征比其他三个男性人物更为鲜明。在科尔尼代身上可以看到善恶共存的局面。书中说科尔尼代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与人无争而且乐于助人,他曾经无比热情的谋划构筑防御工事,可等敌人逼近时就会很心安理得地撤退到城里,这更像是一种讽刺,讽刺他只是一味地喊着爱国,却不肯下前线。同时这种虚伪的爱国心也体现在另三个男性贵族身上。科尔尼代也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他就像许多鲁迅笔下的人物一样是一个看客。他在马车上沉默地看着羊脂球被众人排挤,甚至还想要侵略她占有她,在旅馆时沉默地看着羊脂球被众人再三劝说去陪德国军官,在羊脂球匆忙出发没带食物时,他也只是沉默地从他的外套口袋里掏出鸡蛋面包吃着,对羊脂球的困窘视而不见,沉默的看着羊脂球被他人一步步的逼向深渊。虽然在羊脂球的悲惨遭遇上他没做什么对羊脂球有危害的行为,但不得不说他的不作为却也为羊脂球的不幸添了一把火。

      而善这个特性在科尔尼代这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也有体现。在到达旅店面对德国的军官时,坐在车门口的他和羊脂球最后下车,并且在敌人面前保持着严肃高傲的神色,对他们旅伴的恭顺看不惯,这时作者将他和羊脂球放在同一个位置,这样的一个细节表现了科尔尼代不同于其他那些虚伪的贵族,在他的心中拥有一个法国人应有的尊严。并且在旅店吃饭时科尔尼代说“如果是攻击一个爱好和平的邻国,那么这种战争就是一种野蛮的行为;如果是为了保卫祖国,那么这种战争就是一种神圣的职责。”这句话使拉马东先生陷入了沉思,同样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美国联合英法两国空袭叙利亚,将叙利亚短暂的和平给打破,那里的人民将再一次饱受战争的煎熬。这是否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由此可见科尔尼代对于战争的看法是理性的,他憎恨并讨厌一切非正义性的战争。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文章的结尾,科尔尼代为捉弄那些贵族们,用口哨吹起了《马赛曲》。作者安排这一细节有什么同意呢?感觉这就要从《马赛曲》的创作背景说起了。《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就这样,一首伟大的爱国歌曲被创造出来了。我想科尔尼代借由这首歌让那些贵族想到羊脂球现在的情况和《马赛曲》的背景一样,让那些贵族意识到歌词中“法国人,宽宏的战士们,坚持忍受住打击,饶恕那悲惨的受害者”的含义,让那些贵族想到市长高贵的品质,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

      科尔尼代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复杂,善恶共存的的人物。他代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类人。莫泊桑就是想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讽刺那些像科尔尼代一样在国家动乱时无所作为的口头主义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羊脂球:科尔尼代的两面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