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来自微博@Terry-F
审美是摄影师的必修课,是拍摄任何一套作品的起点,也决定了这套作品最终的高度。
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逼着摄影师追求速成和营销,而不注重作品本身的价值和个人提升,这也最终导致许多人的摄影生涯止步不前乃至一落千丈。
那么让我们从批评当下审美误区开始,逐步了解摄影师需要如何看待审美,培养审美以及如何去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进而介绍提高审美水平的方法,帮助大家寻找追求与努力的方向。
01 审美自满与审美偏执
或许摄影师最喜欢给自己找的借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
这句话仿佛也变成了烂片的免死金牌,为我们当中不少人挡住了同行的质疑、客户的不满、观众的嘲讽乃至朋友的建议。
我们是如此害怕别人质疑自己的审美啊!
我们会敢于在摄影工作上玩命,会勇于承认自己技术上的缺陷,我们毫不犹豫地自嘲行业前途,甚至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来结交摄友。
谦卑的我们,对自己的审美却有着绝对的自信!
我刚入行不久的时候,曾有朋友在看过我的片子之后说“我怀疑你的审美有问题”。我听了之后非常愤慨,仿佛自己存在的价值受到了鄙视,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耿耿于怀。
过了很多年以后,当我无意间翻到之前自己拍的照片,却不禁感叹“我当年的审美是不是有问题?”
作者:幼年的Terry F
出镜:幼年的Terry F
这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审美自信”。
正是因为我们当初又聋又瞎,自命不凡,才敢拿起相机自称“摄影师”、“自由摄影师”、“新锐摄影师”。
比“审美自信”还可怕的是“审美偏执”,前者只是阶段性疾病,学的越多,自信越少,时间长了大多自愈了。
而后者基本上是无药可治,他们对具有某一种特征的作品如痴如醉,却对其他的形式与风格嗤之以鼻。他们自以为有所追求,而追求带来的满足感只会进一步使之膨胀。
不论是“审美自信”还是“审美偏执”,我们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都会条件反射一般地掏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这句话,强行结束争论,反弹伤害。我们似乎永远都不敢承认:
02 审美是有高低之分的
但是,我们讨论审美高低,只能在某一领域之中进行。一个时装设计师不一定欣赏的了重金属音乐,一个作家不一定能看懂行为艺术。
不信我们来做个试验:
图片来源:第一车网
相信大多数女性都会认为上图两辆车,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区别。
图片来源:拍信网
相信大多数男性,都难以答出上图中各个物件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词汇表中只有“化妆品”这一个统称。
因此我们在讨论摄影审美的时候,不建议去咨询对视觉艺术这行一无所知的人,不论他们在文学、科学亦或是经济政治上有多大贡献。
似乎批评外行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我们自己的审美就毫无问题了么?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摄影师,如果他没有惊人的天赋,或者对其他视觉艺术领域颇有研究的话,他的摄影审美水准,只比他当前的摄影水准高一两个等级而已。
我从未严谨地考证过上述观点,但从我的经历和对旁人的观察来看,似乎的确如此。(当然,我也非常欢迎大家在评论里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或反对的数据)。
例如:我在2009年拍摄下面这样片子还引以为傲的时候,是绝对无法欣赏一些看似无聊却很有内涵的作品:
作者:幼年的Terry F
左图:Milan Vopalensky;右图:墨迹
在刚刚入门的时候,左边这张图会让当时的我感到莫名、无趣和缺少光彩。而右边那张图上浓厚的后期色彩和酷炫的光效却会深深吸引我的眼球。
而当我能够拍出下面这张作品的时候,我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只是扩展到了观念、超现实,或是抽象摄影,这一类我很感兴趣的流派,我对达达派依然充满不解,对立体主义依然充满畏惧。
左图:毕加索;右图:Oprisco
大概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我没有超人的天赋,也在很久之前就放弃绘画的缘故吧。
我就像大多数摄影师一样,需要靠持续的努力和学习来一点点进步。
必须强调,审美其实就是个人的评价标准,标准在你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上建立,这个标准的有效程度是以你在这一领域拥有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的。也就是说,你看的摄影作品越多,学的摄影知识越广泛,实践拍摄后期操作地越长久,与同行交流的越频繁,那么理论上你的摄影审美水平就会越高。
你只看某一种固定风格的作品,只去理解某一种特定的思潮,只学习那么寥寥几个大师的话,那么你就容易产生“审美偏执”。
倘若你刚刚入行不久,对艺术史一无所知也没深入学过绘画之类的艺术,看片范围停留在贴吧微信和qq空间,那么切莫对自己的审美抱有太大希望,切莫急于评判他人作品,也切莫随意与人争辩。
03 审美的局限性
我们都知道,让一个长期拍人像的摄影师来拍风光,他拍出来的很有可能只是“到此一游照”,让一个执着于风景的摄影师来拍人像,可能作品会显得十分平庸。
虽然大家都是摄影师,但是钻研方向不同,获得的经验也就不同,审美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异。
我一直是人像摄影师,当我刚开始拍风景的时候,效果是这样的:
作者:不会拍风景的中年Terry F
当时信心满满地把照片发到500px上,却一举获得了0分的殊荣。
而当时我的人像作品是这样的:
这两张图在水平上的落差相信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刚开始拍风景时的照片,就像我拍的无数扫街照片一样,毫无价值。
Deep Dark Fantasy
虽然后来我在朋友的帮助下,逐渐找到了风景摄影的节奏,但照片水平绝对无法赶上自己同时期在人像上的作品。
作者:Terry F
我更多的只是利用学习风景和扫街的这段经历,去丰富自己人像创作的手段和审美而已。
因为人像是我的激情所在。
我的天赋是如此普通,这也就赋予我的故事更广泛的参考价值。倘若你已然是一位人像大师,那么切莫像我当年一样,狂妄地以为自己在的风景和人文上的审美也可以达到同等水平。
或许有人要反对我的观点了,因为他们会认为的确有不少摄影师的人像、风景、纪实,乃至其他方向的作品都同等优秀。那么请务必确认,这些摄影师不同领域的作品到底是“同等优秀”还是“同等平庸”。
不同领域里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时代和文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从早期的绘画主义摄影到当代的快照美学,都饱含着艺术家在各个时代下寻找摄影存在意义的努力。
假设我们跨越时空将各个时代的大家聚在一起喝茶,恐怕他们会因为理念不合而大打出手吧。因此我们讨论个人审美高低,最好在我们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
04 作品好坏的判断依据
任何一张作品,都包含了摄影师两方面的努力:技术方面和内涵方面。我们在判断一张作品优劣与否,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
但是这二者在一张作品中所占比重绝对不是1:1。请看接下来的分析:
4.1 技术决定下限
引用一下自己在其他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概念“你可以用一大堆技术拍出(拼凑)一个笑话,也可以用最基本的手法拍出一个经典”。但是这样说,或许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技术并不重要,大作的诞生都是瞎拍乱拍产生的偶然事件。
下图或许是我在观念摄影里面,拍摄的最平庸最无趣的作品之一吧。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在构思之初,试图探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却用了最生硬的方法将代表时间的时钟和代表空间的宇宙随意拼凑在一起。没有明确内涵的表达,也没能引发观众的延伸思考。
张照片无法呈现我所期望的概念,因而不论在技术和后期上如何弥补,都只能是使之达到“技术上合格”的程度。
作者:Terry F
首先是在拍摄上运用景深合成的技术。
拍摄前景:
拍摄中景:
拍摄背景:
三张照片参数均为:
焦段:16mm
光圈:f3.5
快门:25s
ISO:4000
由于镜头呼吸效应,三张照片并不能很好地对齐,此处需要在PS中进行调节。
更换表盘数字。
最后分区调节曝光和色彩,进行锐化和氛围渲染,让前中后三张照片完美融合、各个区域曝光度合理,暗部细节可见,光影有质感且色彩符合夜晚氛围。
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照片在技术上合格,让观众不会觉得作者拍摄和后期存在严重缺陷,至于为什么要把时钟放进画面,观众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作品在内涵上并没达到预想的深度。
但这至少应该是摄影师对待任何一张作品最基本的态度,也是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我们提升摄影和后期的技术,更多的只是为了提升作品的下限,减少作品中不和谐的光影、难看的色彩亦或是碍眼的bug,进而让作品最终的效果接近我们的期望。
然而我们每个人脑海中所期望的最终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期望”的高度由审美决定。
4.2 审美决定上限
审美水平决定了你对一张作品最终结果的“期望”,进而决定了你在达到这一期望过程中会做怎样的努力。
譬如,都是拍男女题材,可能影楼摄影师拍出来的效果是下图这样的,因为这样甜蜜的笑容,奇特的道具以及浓厚的色彩,最能吸引外行的稚嫩的目光,这就是客户审美的“期望”,进而难免会对影楼摄影师的“期望”产生影响。
来源:网络
而一位品味独到的创作型摄影师,拍出来的效果可能是下图这样的,因为简单的糖水,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创作的追求,虽然无意在男女这一话题上挖掘太深刻的内涵,但是表现形式却充满创意。
作者:法帝斯丁
那么一名艺术摄影师在着手这类题材的时候,固然不会拘泥于画面和表现手段,她会努力寻找人物之间的故事和联系,利用画面来提出疑问、思考人性乃至上升到阐述哲学立场。
作者:Oprisco
这三张图从技术上而言均为合格品,而且拍摄和后期都不算困难。但是他们在作为摄影作品的价值上却有着巨大的落差。
我们虽然拥有一定的技术,却拍不出Oprisco那样的灵魂大片,因为我们审美不足,“期望”达不到她的高度,固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组合运用技术才能达到如此效果了。
05 如何提高摄影审美?
正如许多人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但是他们忽略了庸俗也是一种审美倾向,不论他们如何在言论上狂妄地将庸俗的审美与高境界的审美平等化,都无法提高他们作品的实际水平。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地从上文感觉到了,培养审美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大脑中关于各种摄影的数据信息储量越大,你的审美标准就越高,对好坏的判断能力会越强,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包容性也会越好。那么提高审美的最佳方法就是积累更多的“数据”。
“数据”来源不外乎:摄影媒体,摄影平台,理论书籍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单纯地拥有“数据”也不能让你产生优秀的审美,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数据归纳整理,并努力寻找不同“数据”间的联系。
当经过你整理和分析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相信较高水平的审美会自然产生。
积累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选择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综合浏览,然后再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可以用我更喜欢的一种方法,由点到面。
例如:
假设我在1x上看到上面这张图,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去看分类标签,该图被分类为“观念摄影”,那么我会去谷歌搜索相应关键词浏览更多相关图片。
然后也会找到许多图片作者的名字,进而根据名字去浏览他们个人网站或者主页上的照片。
很快这些人的照片会让我产生困惑和不解,那么我就意识到,可能我对这个流派了解不足,那么就会去进一步搜索相关艺术摄影或摄影史的书籍和文献。
进而阅读许多相关书籍,总结出最好的几本:
Surrealism: Key Concepts, by Krzysztof Fijalkowski (Editor), Michael Richardson (Editor)
摄影的艺术, Bruce Barnbaum(必读)
也会发现艺术摄影史的书籍非常难找,国内有些相关文献质量又非常的低,如《艺术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
于是转而在艺术史或者观念艺术领域里面寻找答案: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Conceptual Art (Movements in Modern Art), by Paul Wood
但是这些书籍依旧难以解释艺术其本质,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看哲学领域的书籍:
艺术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早期观念摄影或超现实摄影艺术家深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影响,在阅读后又难以认同弗洛伊德研究的方式和结论,于是继续寻求新的解释: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y Rudolf Arnheim
那么从一张图片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可以宏观地了解摄影以及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深入的学习某一领域的艺术观念、哲学以及心理学。
当然,还有网上和文献里面涉及到的海量图片。
此时你脑子里的“数据”和其他专家的思想,已经足够支撑一个较高的审美评价标准,而你对自己作品的“期望”也会随着学习不断提升档次。
更重要的是,你在看过世界上如此之多的大师的作品和思想之后,或许会产生摄影师最重要的一个美德:谦虚。
我现在还不够谦虚,一定是因为学的还不够多。
希望我的经历对大家能有帮助,祝大家拍出大片!
作者:Terry F
写在后面的话:
“审美”这个话题一直是我不敢触及的,因其中的批评话语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不管如何回避如何委婉,都无法避免一些人对号入座,甚至引发毫无意义的争执。在此我必须向各位观众说明,在构思和码字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绝对没有浮现任何一个特定摄影师的名字,更多的是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在此也向所有读完这篇长文的人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