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 王文龙
高中学生厌烦写作文,高中语文老师厌烦讲评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引领学生爱写作,成了高中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试着从修改学生作文的角度,探寻一条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领学生快乐写作的途径。即:将学生写的一篇征文,印发给学生,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和学生一道讨论、分析、评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介绍写作背景
重庆市100个环保创模故事征文大赛开始了。我找了两名同学,宣布了征文大赛的要求,给他们选定了写作的对象——学校的老花匠王书恩,明确了写作要求:写成故事,要有细节,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主旨,表现老花匠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之后,两名同学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在学校文化广场对老花匠作了详细的采访,收集好了第一手写作素材。据两位同学讲,她们还亲自到了老花匠的住处,进行了实地考察,为写老花匠蕴育了感情。
二、初步成文
两位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打好草稿。我建议,取长补短,将两篇作文的精彩处融合,一名同学执笔,将故事完整的写出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稿:
坚守心中的那份情
(高2013级14班何明渝韩沅伶)
①王师傅在我们学校做花工已经九年了,做起活来得心应手。他是“导演”,让每朵花儿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我们是他的观众,喜欢这些花,却不曾了解他这个人。
②有一天,两个花匠,一老一小的整理着那片园地,草地上零星的长着几棵景观树,以前修过的摸样已经看不清了,杂乱的向四周吐着新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招手。老花匠提了一桶水,拿了张帕子和一些工具。小花匠戴着长手套,拴着围裙,穿着长筒靴,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刀。他们约定从两边向中间剪,小花匠特地挑了泥土比较坚硬、树木比较少的一边,留给老花匠的是稀泥、畸形的树,上面布满了灰尘,结满了蜘蛛网。
③小花匠很满意自己的选择,哼着歌儿,东一刀西一刀的剪了起来。老花匠从口袋里掏出一副眼镜带上,观察了这树的形状,一刀一刀有节奏的剪着。他黎黑的两颊深深地陷了进去,一双深邃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满脸深深的皱纹像极了被风吹后的黄土高原。虽然戴着眼镜,但他与树的距离不超过二十厘米。
④太阳降低了热度,开始向老花匠那边滑去。小花匠似乎在与时间赛跑,没过多久,他就剪完了,近看只不过是一些大小不平的坑而已。他跳下花台,取了手套,拍了拍围裙上的灰尘,抱怨道:“好多灰呀,学校真是的,也不请清洁工整理一下,真是的……”看着那边老花匠还慢慢地剪着,就朝他吼了一声:“喂,我剪完了,先走了。”老人依旧低着头剪着,没有理会。小花匠便拿着那副长手套,径直的走了,远了,消失(隐没)在黄昏中。
⑤这已是十一月了,虽然太阳还露了几次脸,但还是觉得不怎么暖和。灰白的天渐渐的向地上压,越来越低。寒冷的天气(一丝冷风吹过),刹时(删去)感到寒冬的肃杀。老花匠仍旧保持着那个姿势,弯着腰,慢慢地剪着,剪着。夕阳的余辉拖长了他的身影。走过的那条路上留下了一深一浅的脚印,泛着浅浅的暗黄。老花匠做完的时候,两旁的路灯早已开了,那光芒并不锋利(鹅黄色的灯光),却像是被钝化了般,柔软的披在老花匠的背上,或许这样能够暖和点儿。他的鞋底积了厚厚的一层泥,碎叶铺了一地。他缓缓的直起腰,像皮影戏里面的老人一样,怎么也拉不直。他拿起手中的帕子,一遍又一遍的擦着那布满灰尘的花台。桶中清澈的水开始变浑浊了,最后融成了淡淡的黑色。花台干净了,在路灯光的照射下,格外的引人注目(亮丽)。
⑥老花匠长长的吐了口气,慢慢的走了,带走了尘埃,带走了一地碎叶。他走进了漆黑的苍穹,慢慢的,走远了(与文章的格调不相吻合)。
⑦没错,他就是王师傅,一个辛勤工作了九年的园工,一个闪着光芒的老人(一个守望春天的老人)。
⑧他就住在学校里,屋前放了几盆花。在寒冷的天气下,却显得格外的精神。推开房门,总有几缕阳光透过窗柱向他射(扑)来,射(扑)在他慈祥的脸上,搁(润)在他浅浅的酒窝上。四周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农活用的工具(农具),角落里堆着一些铲子,剪刀等。屋子不大,一张床就占了一大块,床是用稻草铺成的,上面放着一张棱角已经不清晰的席子,一床不厚的被子(填满稻草的木床,铺着一张竹席,一叠薄被),仅此而已。
⑨十一月的寒冷,并不能让老人改变什么,或许他在等待春天,或许他还在抓着秋天不肯松手。
⑩王师傅爱花,珍惜花的生命。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始终坚守着心中的那分情,守护着他的爱。
三、诵读作文,细处推敲,修改词句
学生诵读文章,熟悉内容后,很快发现一些问题:
生1:“但他与树的距离不超过二十厘米”此句写得过实,没有文采,不形象生动。可否改为:“像极了微雕师傅作画”,写出了老花匠认真的神态,而且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生2:将⑤自然段的“走过的那条路上留下了一深一浅的脚印,泛着浅浅的暗黄”移到⑥自然段的末尾,前面小花匠走了,留下浅的脚印,后来老花匠走了,留下深的足迹,“一浅一深”形成对比,突出老花匠的精神品格。“走进了漆黑的苍穹,慢慢的,走远了”一句可否删去?
师:理由是什么?
生2:“老花匠长长的吐了口气,慢慢的走了,带走了尘埃,带走了一地碎叶”,此句已经表达了老花离开的意思,为什么还要强调老花匠“走进了漆黑的苍穹,慢慢的,走远了”,意思重复,且老花匠“走进了漆黑的苍穹”,与文章的格调不一致。
师:言之有理。(掌声)
生3:⑧自然段:“总有几缕阳光透过窗柱向他射来,射在他慈祥的脸上,搁在他浅浅的酒窝上”,句中两个“射”字用得不够好,“搁”字也不准确。
师:该怎么改?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改成“照”,有改成“打”等等。
生3:我想改作“扑”。
师:理由是什么?
生3:“扑”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阳光的热情,阳光对老人的格外青睐。
师:好!(热烈的掌声)
师:“搁”字怎么修改?
生4:换成“盛”字,阳光像水一样装在酒窝里,很形象哟!(发言女生很自豪的样子。)
师:不错,比“搁”字准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5:我改成“润”,阳光“润”在酒窝里。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5:“润”字写出了阳光的温润与柔情,写出了阳光照在老人的脸上的色彩和质地;“润”字与酒窝的形状相当契合。
师生一起叫好,为同学精彩的赏析所折服。
生6:第⑧自然段“床是用稻草铺成的,上面放着一张棱角已经不清晰的席子,一床不厚的被子”,此句显得啰嗦,可改为“填满稻草的木床,铺着一张竹席,一叠薄被”。
师:理由。
生6:改后的语言简洁有力,运用的是白猫手法。
师:很有见地,言之凿凿。
作文被同学修改的地方还很多,不一一列举,修改的地方我用斜体标记出来。指定一篇学生写的文章,让学生现场修改,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思维活跃,闪烁智慧的光芒,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人意料。
四、品读作文,宏观把握,直奔主题
我很佩服两位作者对教师意图的执行能力。我事先给她们规定的主题,从行文来看,基本上实现了。课堂上,在修改词句的基础上,我有意引导学生朝深处想,提高他们作文立意的能力。
师:这篇文章表现老花匠“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主题鲜明、突出,但我以为太普通,没有新意,没有深度,同学们再审读作文,宏观把握,看能否得到启示,深刻主人公的形象,深化作文的主题。
生7:第⑨自然段有一个短语“等待春天”,我得到启示,老花匠一生默默无闻裁枝剪叶,为花浇水施肥,他扮靓了我们的校园,他给我们送来了春天般的美丽。我以为文章的题目可改成“等待春天”。
师:很有意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可以试着朝这个思路探索下去,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生8:老花匠起早贪黑,忙这忙那,他图的是什么,他心里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我看他是在“期待春天”,题目应当是“期待春天”。
师:言之有理。
生9:老花匠给我们带来了美丽,何不取题为“春天的美丽”。
师:同学们对春天真是情有独钟啊,个个题目都带春天,看来这篇作文题目缺春天二字可不行。
生10:我也注意到了学校的这位老花匠,天很晚了,他仍然立在花木丛中,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浇灌那片花花草草;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狂风飞雪,他仍然立在花木丛中,他用毕生的精力守望春天的美丽。我以为作文的题目可以改为“守望春天的老人”。
师:很有创见、新意、智慧。老花匠的形象更加生动、深刻而丰满,熠熠生辉;文章的品格得到提升,主题得到升华,文章的境界方显深邃、浩淼而博大。
五、课堂启示
(一)、针对学生身边熟悉的人(事、物),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写作素材,写出学生想写而未写的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让学生反复阅读(诵读、品读等)作文,熟悉作文内容,这是学生点评作文的前提条件。(三)、引导学生思考,先从局部着手,仔细玩味,推敲字词,辨优劣;再从宏观把握,从开头到结尾,从题目到主题,循循善诱,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四)、方法的点拨。修改词句,采用替换法,并从词句优劣、感情色彩、修辞手法方面辨析;深化主题,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透过现象看本质,层层深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五)、教师要学会倾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呵护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热情。
附修改后的作文:
守望春天的老人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高2013级14班何明渝,韩沅伶
王师傅在我们学校做花工已经九年了,做起活来得心应手。他是“导演”,让每朵花儿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我们是他的观众,喜欢这些花,却不曾了解他这个人。
有一天,两个花匠,一老一小的整理着那片园地,草地上零星的长着几棵景观树,以前修过的模样已经看不清了,杂乱的向四周吐着新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招手。老花匠提了一桶水,拿了张帕子和一些工具。小花匠戴着长手套,拴着围裙,穿着长筒靴,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刀。他们约定从两边向中间修剪,小花匠特地挑了泥土比较坚硬、树木比较少的一边,留给老花匠的是稀泥、畸形的树,上面布满了灰尘,结满了蜘蛛网。
小花匠很满意自己的选择,哼着歌儿,东一刀西一刀的剪了起来。老花匠黎黑的两颊深深地陷了进去,一双深邃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满脸深深的皱纹像极了被风吹后的黄土高原。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副眼镜带上,观察树的形状,一刀一刀有节奏的剪着,像极了微雕师傅作画。
太阳降低了热度,开始向老花匠那边滑去。小花匠似乎在与时间赛跑,没过多久,他就剪完了,近看只不过是一些大小不平的坑而已。他跳下花台,取了手套,拍了拍围裙上的灰尘,抱怨道:“好多灰呀,学校真是的,也不请清洁工整理一下,真是的……”看着那边老花匠还慢慢地剪着,就朝他吼了一声:“喂,我剪完了,先走了。”老人依旧低着头剪着,没有理会。小花匠便拿着那副长手套,径直的走了,远了,隐没在黄昏中。
这已是十一月了,虽然太阳还露了几次脸,但还是觉得不怎么暖和。灰白的天幕渐渐的向地上压来,越来越低。一丝冷风吹过,感受到寒冬的肃杀。老花匠仍旧保持着那个姿势,弯着腰,慢慢地剪着,剪着。夕阳的余辉拖长了他的身影。老花匠做完的时候,两旁的路灯早已开了,鹅黄色的灯光像是被钝化了般,柔软的披在老花匠的背上,或许这样能够暖和点儿。他的鞋底积了厚厚的一层泥,碎叶铺了一地。他缓缓的直起腰,像皮影戏里面的老人一样,怎么也拉不直。他拿起手中的帕子,一遍又一遍的擦着那布满灰尘的花台。桶中清澈的水变得浑浊,最后融成了淡淡的黑色。花台干净了,在路灯光的照射下,格外的亮丽。
老花匠长长的吐了口气,慢慢的走了,带走了尘埃,带走了一地碎叶。熟悉的小路留下一深一浅的脚印,泛着浅浅的暗黄。
没错,他就是王师傅,一个辛勤工作了九年的老园丁,一个守望春天的老人。
他就住在学校里,屋前放了几盆花。在寒冷的天气下,却显得格外的精神。推开房门,总有几缕阳光透过窗柱向他扑来,扑在他慈祥的脸上,润在他浅浅的酒窝里。四周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农具,角落里堆着一些铲子、剪刀等。屋子不大,一张床就占了一大块,填满稻草的木床,铺着一张竹席,一叠薄被,仅此而已。
寒冬,王师傅的小屋却格外的温暖,他坐在橘黄的光里,安然的吸着纸烟,蓝色的烟雾摹绘老人来年春天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