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去以色列只有一个理由:
这个世界上有故事,那一定不会少了耶路撒冷。
旅行是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光,没有人能完全体会到你在途中或平波无澜或跌宕起伏的心境变化,能分享的,不过几个瞬间,关于那个盛夏的以色列......
“只要有一个士兵牺牲,
我们就会一起来这里送行。”
如果不是正值巴以冲突,完全不能想象我会在异国他乡参加一场前所未见的军人葬礼。二十岁的年轻小伙肖恩从美国只身来到以色列参军,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孩子却成为了以色列加沙边境为数不多的以方阵亡名单中的一员。
战争带来死亡总是不可避免,只是如此大的送行场面令我也不免好奇的问路人这个士兵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也许看出了我疑惑的地方,在寂静无声的庞大人流中悄悄的告诉我:
“只要有一个士兵牺牲,我们就会一起来这里送行。”
不仅仅是以色列为逝者摆石头的传统,很多人还自己带了鲜花来到这里为肖恩送行,只是因为人群密集的缘故无法到达棺木之前,于是在致完悼词之后,在场的以色列人们将一束束鲜花手递手传递了过去。
拍下了这张照片的同时,突然间被触动了。
“以色列”这个词总是充满着争议,但是眼前这一刻的“以色列”,我始终是心怀敬意的,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每一条生命的逝去,都是一场国难。
Who has claim? No one has claim.
All have claim.
天国王朝里贝里安的这句话经典到我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句子去翻译它。
我在安息日的傍晚找了一条小路一个人爬上了橄榄山的半山腰,站在犹太墓边远眺夕阳中的阿克萨清真寺,此时此刻的风声和安息日固有的祷告声已经让我彻底迷醉其中,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竟然一度离我如此之近。
其实这里的宗教氛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和阿拉伯风格的集市反而成为了老城里最独特的风景。
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是被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从世界各地吸引而来——在这个仅仅一平方公里的老城中,三个宗教的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哭墙广场和圣墓教堂毫无违和感的处在了一起,他们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传奇以至于没有谁能在听完了一段简介之后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你完全可以不断的追问下去直到导游们哑口无言。
老城中的大卫塔可以给你一个对耶路撒冷最直观的历史展示,但也许这并不重要,你不可能知道:这里石板路上每一块石头所承载的过往,倒不如自己去默默的感受一下来自世界中心耶路撒冷的气息。
不管到哪里,都能看到扛枪的人,因为服兵役是18岁的高中毕业生必将经历的事情,自那之后的几年枪成了类似我们书包一样的必需品,吃喝玩乐也少不了它的陪伴,而且男女都一样,所以背着卸了弹夹关了保险的M4的兵弟弟兵妹妹成了一道独属于以色列的风景线。
戈兰高地的骑行:
“估计中国人不常来,你们就当留个纪念。”
戈兰高地的坡度却着实坑了我一整天,这就是一个30多公里毫不讲理的全程上坡。在中东的烈日下推车上戈兰高地是什么体验,开个知乎都够写一壶。
在山顶遇到了两个比我小的以色列士兵,趁着天晴来到山顶上巡逻,刚好也正遇上山顶的餐厅关门,我就和他们闲聊了起来。山的那头是叙利亚,要是等到夕阳落下是可以听到那边有零星的枪声,不是针对某个人,也只是没事放放空枪解解闷。
聊的尽兴了口也渴了,就顺道问了一下哪里有卖水的地方,大兵让队友从身后的悍马车里拿出了一瓶冰冰凉的零度可口可乐就这么送给了我。着实感动了我一下,摸摸身上也没什么东西,找出了一元人民币送给他们做了留念
“估计中国人不常来,你们就当留个纪念。”
挥手告别的时候,夕阳正好,照片里的远方是以色列戈兰高地的最北面,三十年前的中东战争让这片高地名声大噪,三十年后,这里只剩下夕阳里的平静和壮美。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用坦克部件拼凑而成的艺术品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
时间已经不早,想要踩上自行车原路返回的时候才意识到小腿肌肉已经严重疲劳,但是好在回去的路是超长的下坡。
于是有20公里,大约只踩了3下脚踏板。
“去他妈的以色列!”
在伯利恒下了巴士之后,一种回到解放前的气息迎面扑来。一开始想接着暴走,但是好磨歹磨还是被一个看着还算实诚的巴勒斯坦人拉上了出租,这个司机也算真性情,在带我去的路上得知我是中国人,终于憋不住跟我说:“昨天我们有个卖水果的兄弟被四个以色列士兵打断了两条腿。。
去他妈的以色列!”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在发达的以色列呆了那么久,初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观念的冲击来的过于突然。
下午的时光过的缓慢,我就沿着隔离墙慢慢走慢慢看,看墙上写的故事,看那些对以色列无声的控诉。墙的对面就是以色列士兵的军营,他们时刻监视着墙的这边,凡是有巴勒斯坦人靠近隔离墙,高墙上的喇叭就会响起以色列大兵的呵斥声,临近天黑的时候还会听到不远处的墙边有闷闷的爆破声,那是以色列士兵打到墙这边的催泪弹,为了驱散那些聚集在墙下往以色列扔石块的巴勒斯坦年轻人。
在墙角处发现了一个小店,店主是一个巴勒斯坦的艺术家,她卖的是一些呼吁和平的纪念品。其中一些石块是她儿子趁着夜色去隔离墙角挖下来的,然后用胶水粘成了一个个微缩的隔离墙,墙的两边是希望见到对方的小人们。
作为少有的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巴勒斯坦女性,她要比那些生来活在家境贫寒的巴勒斯坦丈夫屋檐下却没有工作权利的女人们来的幸运的多。不仅如此,以色列出于对安全的考虑,限制巴勒斯坦人离开自己的城市,大部分巴勒斯坦的妇女连离开的可能都没有。
这完全应该受到谴责,但是以色列也有自己的原因,我在耶路撒冷旅店遇到了一个希伯来大学的教授,在深夜没事的时候就和他聊起了这样的问题,为了安全,担心恐怖袭击而建立隔离区,建立了隔离区,却反而激化了矛盾,也许真正的不安全,是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误解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直到最后我想起了小学时候背的课文《珍珠鸟》,冯骥才老先生在最后写下了那句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世界这么大,他真的是一路走来的”
以色列的南方因为内陆盐湖死海而名声大噪,但是更令人惊叹的是大裂谷地区的地貌。那种独特的荒芜感给人一种置身世外的感觉,因为死海奇高的盐度让那一带的风都带着咸味,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加了盐的热风吹在脸上感觉无比特殊。
大概是因为天气非常炎热,人也很少,在死海边的马萨达国家公园的入口,遇到一个探险者模样的人对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于是结伴而行。敬他是条汉子,在如此炎热的夏日选择爬上马萨达公园的顶端,真是合我心意,于是聊了起来。
这是一个从俄罗斯不远万里来到以色列的伙计,为什么说不远万里,因为他真的就是一路走来的。
在土耳其旅行的时候,他遇见了现在的妻子,马上一年之后他的妻子准备离开office和他一同环游世界。在他的照片集里,发现了他一堆穿破的鞋子,一直在路上,从来未停歇。
马萨达的风景非常壮观,从山上眺望整个死海谷地,空旷广袤的感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但是更令我触动的是这个俄罗斯人,也许是看了太多的旅行鸡汤和旅行无用论,有一段时间彻底对这方面的文字失望了。但是他的出现却唤起了我内心的一丝触动。
如果照片和文字能够精确的传达出旅行的所有感受,为什么还要出发呢?
因为喜欢故事,那些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在任何旅游攻略上都不会出现的经历。
用买iPhone的钱,换一次往返机票,至少对我来说是值得的。
就是这样,我的以色列之行结束了,
旅程,又开始了。
(文中图片皆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