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鸣梧

明末重臣宋鸣梧: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出身进士忠孝廉洁


在鲁南地区,人们只要一提起家乡的历代名贤,首先想到的就是曾子、王祥、王览、诸葛亮、颜杲卿和颜真卿等,而提起宋鸣梧,却知之甚少。宋鸣梧,字泰侯,号泰斗,兰陵县向城镇杭头村人,生于1576年,病逝于1636年。逝世后,崇祯皇帝追封其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恩准其“神牌”安放在官办的祠堂中予以祭拜,并赐匾额一块。

纯孝,

为父、继母守墓三年

夏日的石龙山恰似一杆龙旗,与东北只有四五公里之遥的印王山相望,因山形巧合,又有多条溪流环绕,其状犹如“金龟卧在紫泥中”。加上从清朝中期,宋氏族人就开始栽植松柏、黄楝等树种,更显此地郁郁葱葱。石龙山下,杭头村村口有千年长流的大口泉,衬托着阳明河从镇上穿过,携着泇水滔滔南流,此地实乃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现在的杭头村,一万多人的村庄,50%以上的人姓宋。至今,宋氏家庙犹存,但是让人惋惜的是,今天的宋氏祖茔遗址虽在,却已经是面目全非,旧迹殁尽,除了在林地旧址上建起的学校,便只有唯一剩下的一棵枯萎的老柏树还在诉说着往日辉煌而古老的历史。

说起宋鸣梧,《沂州志·艺文》、《临沂地区志》、《琅琊宋氏家谱》等都对其有过记述。

宋鸣梧两岁时,生母就不幸去世了。失去母爱的他,体弱多病,直到六岁时,才能正常走路。但他四岁那年,在春秋两次祭祀的日子里,看到村外祭祀先祖的人们,就知道回家恳求继母和家人,也到自己母亲的坟上去祭祀。

当时的宋鸣梧还分不清坟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路上碰到坟墓就跪拜,拜到拉也拉不起,直到哭够了才能叫起来。七岁时,每到祭祀的日子,宋鸣梧都要到母亲的坟上去,而且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悲痛万分。

十二三岁时,宋鸣梧便“足不妄行,言不妄发。”说话做事就知道“审时度势,有节有制”。宋鸣梧对待继母杨氏,更像亲生母亲一样,尊重孝敬。由于继母杨氏常年体弱多病,不时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他便常常为继母端汤熬药,每次都要先尝一尝冷热,再端给继母喝,对继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天冷时,虽然自己穿的也很单薄,但还是偷偷地脱下外衣,盖在继母身上。

宋鸣梧的父亲宋日乾,在北京参加完由万历皇帝主持的“廷试”后,不幸突发眼疾病逝在他乡。

根据兰陵当地的习俗,父母过世,儿子必须披发赤足,为父亲送行。然而,“从临沂到北京,来去长达三千里,家里人和亲戚劝他把父亲接回来再赤足散发,为父尽孝,但是他毅然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为了报答父亲的恩情,他出门便赤足散发,跪拜哭嚎。

宋鸣梧赤足散发,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衣扶着灵柩的感人场面,无不让沿途的父老乡亲们赞叹和感动。他每到一个村庄,过一户家门时,好心的人们,都要拿出一把柴禾在门口点着,让其烤一烤,暖一暖身子。这种形式,逐渐成了鲁中和鲁南一带人们送葬时的一种习俗。

可想而知,宋鸣梧千里跋涉接父亲,一路波折只有当事人最能体会,“等他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家里时,人已瘦得只剩下了一副骨头架子,一家老小和父老乡亲,几乎没有人认得出他来。”宋家宣说,事后,宋鸣梧为父亲守墓三年。后来继母去世,他再次守墓三年!

刚正,

清查阉党魏忠贤家产

宋鸣梧不满二十岁就得中秀才,二十四岁考取举人,但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礼部举行的“会试”中没能得中进士。在随后近十年的历次科举中,他再也没有参加,为的就是更好地去磨砺和充实自己,以备在未来的“会试”中,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为继母的守孝期刚过不久,宋鸣梧便先后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廷试”,并以优良的成绩得中进士,实现了父亲一生未竟的夙愿。随后,他被安排在刑部实习。此时,正值魏忠贤专权横行的最黑暗时期,这些人狼狈为奸,挟持“天子”,把持朝政,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一片狼籍。

当时,“宋鸣梧还只是一个七品小官,但是他为人刚直不阿,特别是‘大孝子’的名声更是誉满京师。魏忠贤一伙把他当作拉拢腐蚀的目标,但是他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之后便毅然回故乡探亲、休假。

宋鸣梧回到家里后才知道,魏忠贤等人的恶行竟然早已扩展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魏忠贤一伙为了专权窃国的阴谋需要,也搞起了个人崇拜。开了为活人建造“祠堂”的先例。宋家宣说:“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地方官吏,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为了巴结和迎奉魏忠贤,他们不惜劳民伤财,大肆集资捐款,为魏忠贤大兴土木,建造‘活人’庙宇。”

当时,宋鸣梧的老家里,因为几代人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景况也算是相当殷实。而宋鸣梧又在“天子身边”坐官,他们便首先想到了宋家。他们软硬兼施,本以为他能带个好头,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却遭到了宋鸣梧的断然拒绝,并义正词严地谴责了他们的这种祸国殃民的错误行为。

在休假长达两年多之后,回到了京城发现朝野混乱,再次请辞回家。等到崇祯皇帝下令,清查“阉党逆案”,拆毁变卖魏忠贤的所有生祠,召回被削职和流放的官员。

随后不久,宋鸣梧被提拔,并在对魏阉一党的“彻底清查”中专门负责魏忠贤家产的清查和造册。

1635年3月,授予都察院协理院事和左佥都御史,同时被诰封为中顺大夫。

上任新职后,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状况,宋鸣梧先后提出了各种重塑朝廷威望和形象、彻底纠正和消除魏忠贤和周延儒之流的恶劣影响、尽快恢复经济和百姓信心等一系列主张和措施,并严格掌握各种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清正廉洁和忠心报国的典型事例,彻底改变和纠正了百姓对朝廷的误解和认识。这在国家百废待兴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崇祯初年,无疑起到了不小的凝聚和稳定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工作才能和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不遗余力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

1636年4月2日,宋鸣梧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北京府邸,享年只有六十岁。

从此,宋鸣梧彻底离开了明朝末年那动荡不安的政治舞台,为他的“忠孝两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其灵柩被家人迎回后,安葬在兰陵县仲村镇那优美如画的泇河岸边上,从此永远守候在了故乡的山山水水边。

宋鸣梧逝世后,当时齐鲁大地的官员和绅士,无不敬仰他的品德和行为,纷纷联名上书,恳求朝廷予以旌表,并请求为其修庙祭祀。众多的文人墨客和同僚挚友,更无不对宋鸣梧的逝世深表痛惜,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表达自己对一位“忠孝两全”之士的敬仰和怀念。

随后,宋鸣梧被崇祯皇帝追封为正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恩准其“神牌”安放在“乡贤祠”中予以祭拜,并赐匾额一块,以褒扬里门。“清修介节”这块匾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事后,宋氏后人根据家族见过此皇帝赐封的真迹加以仿制,得以留存。

后来,宋鸣梧的“神牌”和塑像,又被安放在临沂城中新建的“忠孝祠”中,与王祥、王览、颜杲卿、颜真卿和曾子并称“贤人”,同祠供奉。现在,宋氏族人手里仍保存有一件宋鸣梧遗存下来的肖像画,今人也只能通过这幅遗存的画像来感受老人的忠孝、廉洁与慈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鸣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