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产前遗传诊断及产前筛查技术应用的现状与挑战

上海国妇婴生殖遗传科主任徐晨明教授:产前遗传诊断及产前筛查技术应用的现状与挑战

精准解读遗传信息是产前诊断更大的挑战和难点

产前遗传诊断在遗传检测手段上与一般遗传诊断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也是根据不同的疾病及变异类型,采用诸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MLPA技术、基因测序等细胞遗传或分子诊断方法,对胎儿进行染色体疾病、DNA拷贝数变异、基因序列变异等方面的分析。

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检测样本是胎儿来源的绒毛、羊水或脐血等,同时对诊断的时间窗有要求,需要在孕26周前获得诊断结果,以符合产前伦理的要求,所以要求孕妇尽早在孕早期前来就诊,同时在准确性、敏感性和稳定性上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个区别是产前胎儿阶段表型的获得不像儿科那样详尽,很多表型的获取受限,或者表型在胎儿阶段还没有显现,遗传诊断结果将作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来决定孕妇是继续妊娠还是引产,风险更大,责任更重。尤其是对一些非常见类型变异,数据库没有收录,文献也没有报道过的,我们应该怎样认定或者排除它确实是一个致病基因还是一个与疾病无关的良性变异呢?因此,我认为产前诊断更大的挑战和难点是精准的遗传信息解读。除了实验室遗传诊断人员、生物信息分析人员,临床医生应该成为遗传数据分析的主角,将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作为产前诊断的重要核心步骤,慎重进行临床决策。

我国地区间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技术体系发展不平衡

我国对于产前诊断的主要问题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沿海发达的城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技术相对完善和成熟,临床服务的能力基本能满足前来就诊的孕妇需求。以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和诊断为例,在中心城市地区,基于血清学的唐氏筛查已经作为政府免费项目向全体孕妇提供,覆盖度达到95%以上;检测精度接近于诊断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 也作为唐氏筛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孕妇采纳。除了产前细胞遗传技术,产前染色体芯片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增加了对超声显示结构异常胎儿的诊断率。

相比之下,一些欠发达的边远省份及边远地区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能力有限,体现在产前筛查的覆盖面不足,产前诊断技术体系不够全面完善,该地区孕妇的产前筛查和诊断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生缺陷防控的形势也相对较为严峻。我认为,要改善这个局面,除了政府要加强投入以外,技术辐射和帮扶也应该作为中心城市医疗单位的一个责任和义务,目前政府提倡的医联体和区域遗传检测中心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一站式样本检测及信息解读将成为遗传病精准诊断的发展方向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仍集中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最常见的分子诊断项目仍然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检测。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宽至疾病易感性检测、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出生缺陷检测和司法鉴定等领域。研发可实现精准、快速、自动化、价格低廉的创新型分子诊断产品是遗传病精准诊断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遗传诊断也能像检验项目一样,将多步骤样本检测和结果解读完全整合到一个系统,实现“样品进,结果出”的效果。NIPT项目也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对于遗传性疾病,精准分子诊断研究还是要回到遗传解读上。目前高通量基因测序的应用越来越多,提供高通量基因测序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能够轻松实现对人类全外显子甚至全基因组的测序,我们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遗传信息。但是我们对这些变异功能的认知变得相对落后,如何解读这些复杂信息,给出合理的临床指导将成为医务工作者下一步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应该加强临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合作。我们希望有一些帮助精准诊断的遗传解读软件、新的生物信息算法诞生,帮助医务工作者解决遗传解读的难题。

(转自转化医学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05 产前遗传诊断及产前筛查技术应用的现状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