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13,6-9-5,滕文公章句下9-5》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13,6-9-5,滕文公章句下9-5》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庚午日,正月十六,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一.西周灭,东周衰的故事。

周朝到了周幽王时代,他为博取褒娰一笑,搞了烽火戏诸侯的行为艺术。褒娰是笑了,信用是没了,怨恨是生了,灾祸也悄悄点燃了。后来,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破镐京,将其杀于骊山脚下。西周灭。西周存续275年,埋葬于美人一笑的荒唐剧里。

周平王即位,东迁洛邑,即现在的洛阳,史称东周。这时候的周朝,国运既然衰弱不振,王道也随之凐而不明。规矩乱了,风气坏了,邪说暴行又乘乱兴风作浪。臣属杀害自己君主的事出现了,儿子杀害自己父亲的事出现了。礼乐崩坏,伦常败坏。这是世间又一次陷入大乱的时期。

为什么西周才延续了275年就衰败到都城被破、天子被杀的地步?美国建国至今271年,跟西周岁数差不多,特朗普上台,各大媒体惊呼:美国在分裂。

建国初期的先贤气象,何等宏丽,如何传续呢?

再往小一点儿说,家族企业的传承,富二代富三代,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种事,放在大一点的家族中,有些人可能有些感受。比如说,当爷爷在世的时候,规矩端正,爷爷去世,则各自为政,渐渐不再相聚。如此这般,随着天各一方的渐行渐远,日子久了也就散了。人亡政息。所以,既要有权威,又要有传人,缺了哪一样,要么成不了,要么走不远。可见,光有血缘的传人还不够,这事儿,最终还是会聚焦到人的志气精神,抱负气象上面。

曾国藩跟太平天国打了十五年的仗,在外的这十五年,也是子女成长的关键时期。怎么办呢?除了四弟在家管教以外,他主要靠以身作则,书信叮嘱,历练捶打,施以"耕读传家"的家风,引为后世典范。由此可见,还是在自身,打铁还靠自身硬。功业再大,真不能享受生活。所以说,保持比创业难上加难。成功,真不算啥,善继人志,持续成功才叫牛!永续传续,这不是不可能,孔子家族就是例子。

可见,《大学》中讲的"一是以修身为本",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加上大学研究生博士一样,以毕业作为标志,而是一以贯之。不仅贯彻终身,而且贯彻到底。

二.孔子对时乱的对治法。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孔子生在春秋时期。

孔子既生于乱世,又处于没落家道,虽然天生圣人,但是一直没有得君师之位,没有获得过赏罚之权,终其一生没有获得拔乱反正的施政机会。孔子怎么做的呢?他深为世道人心忧惧,就借《鲁史》旧文,写了《春秋》,以教后世。

《春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简言之,这是一部历史书;深言之,这是一部案例法集大成的历史书,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关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最高解释的书,即,天子之法典。"惇典、庸礼、命德、讨罪",比如说,为善者褒,是依法应当褒奖的;为恶者贬,是依法应当贬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可这其中的主旨要点,按说都是天子职权的事啊。孔子不得已而做了。所以,孔子说,如果世间有知我心的人,他会说,这个人,在那片言之间,而正一王之法,使天理人心伦常纲纪大明于世,就是因为《春秋》这本书吧!如世间有责骂我做这件事的人,他会说,这个人,不过就是个匹夫而已,却假天子的职责,在那些微言里,行使黜陟赏罚的权力,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吧!

张居正先生大才,直接揆述孔子心声:孔子写作《春秋》之意说,促使君子得到劝勉而努力为善,这是我深感幸运的效果;促使小人有所忌惮而不敢为恶,那么,既使责骂我,我也义所不辞。

虽然,孔子没能象周公一样,兴一时之治道,但传下来如何达到治道的法则和方法,使后代万世学习运用,这也是天下的一治。

我虽微若粒尘,乃受孔子教益而知过归正,得以行做人之法。不敢说知孔子之心,却能说因忌惮而不敢为恶,我属于"从善去恶"中受益无穷的一例。微不足道,确属一例。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13,6-9-5,滕文公章句下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