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认知饥渴

危机中的认知饥渴_第1张图片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3月1日昆明火车站售票厅恐怖砍人、2003年萨斯病毒爆发,都属于突发危机。

危机突发,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想赶紧掌握真实信息。人的这种反应,不是简单的好奇,它有深刻的心理学含义,在危机管理中很有价值。

如果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会迷惑、迷茫、慌乱、忧虑、害怕、恐惧,无法自主,就像一个脆弱无助、失去理性的儿童。既然是儿童,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要寻找父母。而危机中,控制一切的父母并不存在。于是,猜测假想冒泡,传闻谣言滋生,社会就容易出现混乱。

此时的决策人,不是控制一切的父母,而是危机管理者。危机管理者的第一个希望,就是公众保持镇定,表现出理性,承担责任,从而创造有利于危机化解的社会环境。一个人平等、镇定、理性、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状态,就是人格上的成人自我状态。请注意,这里的“平等”,往往容易被危机管理者忽略哟。

如何帮助公众从儿童自我状态转变到成人自我状态,这就是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学课题。要知道,通过平等地共享信息,来满足人的认知饥渴,正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之举。

什么是认知饥渴?心理学发现,当心充满着生存的欲望,人就不得不做出选择,选择的前提,就是掌握相关信息,这一需求叫做认知饥渴。

如果你让内心的认知饥渴叫喊,危机中,它会比平日高出一个八度。这很容易理解。危机突发,人所面临的境遇与正常生活发生重大改变。危机境遇与正常生活之间的差异,是一个人毫无准备、未曾收集的全新信息。危机中做出选择的急迫性,要求人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这些全新信息,如果得不到这些信息,他就无法选择。

哪些人急迫要选择呢?需要信息以便作出选择的,并不只是危机当事人或家属,而是整个社会的公众。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碰巧成为当事人的可能性,都有根据危机暴露的信息作出某个选择的必要性。这种选择,可能是近期的,可能是中、远期的;可能是行动的,也可能是观念、心理的。

当人无法选择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心灵的死亡,他被迫选择什么都不做,封闭自己,眼见生命不断流逝,却把自己交给被动的无知,这种痛苦,心理学家奥图.伦克(Otto Rank)叫它做“死亡的极度痛苦”。

可见,危机中,社会公众要求共享信息,这不是一个可满足、可不满足的需求,而是一个必须、首要满足的需求。危机中如果出现谣言,这是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到位的症状,此时危机管理者应有的动作,不是别的,而是迅速调整策略,以平等的态度向公众提供更加及时、充分的相关信息。

笔者有机会多次处理突发危机,也曾为上海霞飞提供完整的危机管理方案,使这家企业获得危机管理金奖。我愿意在这里重点分享有关信息披露的两个要点:

1.决策者一旦对危机形势做出合理估计,便应尽快将危机的种种细节加以公布。通过其它渠道将事情宣布出去,便往往意味着决策者失去对事态的控制,使事态对决策者所在的社会组织产生不利的影响。

2.开诚布公、直言不讳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所发生事件的失控的、错误的议论。即使消息于己不利,由自己向公众披露这一消息,声誉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应当镇定地、毫无感情色彩地向新闻界所有人披露同样消息,要公布得出结论所依据的细节以使公众感到信息可靠可信。这有助于缓解在神经紧张的圈内人物中可能流传的谣言。

这次马航失联,公众不断质疑的,就是有关国家、有关方面有没有真正做到充分共享信息,有没有出于一己私利而对重要信息有所保留,有没有因为扣留一部分信息而误导搜寻行动,有没有因此耽误救回200多条生命的一线可能?

你看,危机中稳定局面的绝招,不是保密,不是害怕丢脸、招错而有所保留,更不是威吓控制公众,而是平等、尊重地运用大众传播及时共享信息,满足公众的认知饥渴,从而帮助公众顺利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呈现出平等、镇定、理性、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品质,在各方面充分的共享、合作中,让危机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

危机中暴露出平时的漏洞,这是一件好事,让社会有机会、有目标去改变成长。接纳这种暴露,对漏洞认账,是最帅的态度。接纳和认账,是改变成长的起步式。

(作者高桦  发表于海关总署《金钥匙》杂志2014年3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危机中的认知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