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做管理,基于三个最重要的链条:命令链、信息链、人际关系链。命令链是向组织下达任务和监控目标实现主要路径;信息链就是公司的各种信息上传下达;人际关系链发挥了组织粘合剂的作用。所以,最初我们在组织管理的角色定位中,都会认为领导者有三个角色:决策角色、信息角色、人际角色。这是胜任领导者一定要完成的三个链条和胜任的三个角色,这样组织管理就实现了。然而,基于这三个链条和三个角色,组织管理的主要动作其实都是在管控。
过去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非常核心的是要解决好四个核心关系:个人与目标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与变化的关系。比如,过去我们在讲个人跟目标的关系时,我们要求你一定要服从,你不服从的话组织会把这个人淘汰掉。我们讲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的时候,我们都认为组织是以完成目标为前提的,可以忽略个人,为什么?就是因为在组织的设计里面只有角色,并没有具体的人。再比如,一定要解决组织跟环境的关系,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匹配环境,环境会把这个组织淘汰掉。最后一个就是必须解决组织与变化的关系,不适应变化的组织也将被淘汰。
现在这四对核心关系也在发生改变。比如,组织要允许个人产生自己的目标,组织的目标不再是单位的至上而下,必须涵盖员工的个人目标,否则员工会觉得自己与组织没有发生关联。今天组织不能忽略个体,个体在组织中的价值越来越强大,个人跟组织的位置关系变了。如果管理者延续原来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控制者、决策者、信息者和人际关系者,他必然会发现无法解决好这些关系。尤其,随着互联网深度进化到今天,我们意识到管理必须从管控模式切换到赋能模式。
1.1
互联网的下半场
现在经常说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的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线下世界,高度依赖流量的线上世界,核心的命题是去不断获取新流量,流量是立命之本。但是当我们进入到互联网下半场的时候,线上线下的市场是逐渐打通了,把虚变实。把虚转成实,两件事情最重要,第一件就是怎样把用户变成顾客;第二件事情,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举个例子,目前大量指数型的独角兽,他们带来了爆炸增长,你说他是“大”还是“小”呢?今天很多大型企业都试图把自己划成小单位组成的有机体,比如说海尔,这个大系统当中就有几万个小单位、小企业,你说他是“大”还是“小”呢?过去很多人在谈论、评价或选择一家公司的时候,往往都倾向于“大”的,在我的心目中,效率高和变化速度快的公司才应该成为核心指标。如果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公司,变化的速度和效率比小企业还快,我认为这种企业才会在互联网下半场持续健康发展。
1.2
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要实现组织的高效率和快速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往往围绕着“设置目标和完成绩效”而进行。但现在看来,只关注目标和绩效在很多企业已经无效了,必须要思考“怎么能够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因为在时间轴变得更短的时代里,必须让员工专注于对组织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避免虚假无为的忙碌和人浮于事。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回到“以人为本”,去实现“人在组织中有意义”。
1.3
回归“以人为本”
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有三个要点:
1、员工以顾客为本。员工做任何事,前提条件都应该是顾客。
2、管理者以员工为本。管理者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把“利于员工”作为出发点之一。
3、领导者以管理者为本。所有的安排一定要以管理者作为核心,领导者在做任何安排的时候也要以他们作为出发点。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回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举个例子,员工讲的最多的往往是领导,而不是顾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发现以顾客为出发点可能得不到好处,但以领导为出发点一定有好处。这种行为模式必然会导致公司离顾客最远的老板谈顾客最多,天天谈顾客至上,离顾客最近的人却从来没有或者很少接触顾客。这就是严重的角色错位了。当出现角色错位时,组织是无法真正解决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问题的。只有真正回到人本时,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1.4
最重要的职场场景是“赋能”
组织必须打造一个赋能的场景,而不简单是个岗位堆砌的办公场景。仔细观察在“赋能”上做的不好的企业,你会看到很多员工不愿意来这个地方,他只是不得不来。相反,做的好的企业,如果问他为什么很愿意上班?他说我很喜欢去,我觉得去那个地方比我在家要舒服。
今天在谈“赋能”的场景时,关键词不再是命令和权利,而是个人在这个地方能否得到成长,能否发挥创意,能否与这个时代同步。如果组织不够进步,组织里面的员工就会与世隔绝一样的无法进步;组织不能激荡大家,你的员工就会因为你而被淘汰,整个组织也将被淘汰。
现在的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优秀企业不断的被挖角,经常被誉为某某领域的黄埔军校,为行业输出大量人才。这种被挖的企业虽然出现人才流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也一定要高兴起来,因为这说明你的赋能是足够的。如果一家企业永远都在挖别人的人,建议它一定要反思,说明它的场景赋能不够,它就只能用别人培养的人才。可是外来的人才加入之后,如果还不能让“土生土长”的员工成长起来,当它面临别人挖角时,这个结局将是非常悲惨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才的流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人往高处走,会找更强的平台。另外一个是会找新的机会。如果流出去的员工都在找新机会,说明组织赋能场景是高的。如果员工流出去都找更高的平台,说明组织赋能场景是低的。可以用“在流动中是往高平台走还是往新机会走”这个外部因素检验企业组织场景、赋能的能量是否足够。
1.5
为每一个成员创造平台和机会
如何理解“赋能”呢?赋能就是要求组织为每一个成员创造平台和机会。现在都在谈组织裂变、裂变式创新、裂变式创业,像海尔就是一个裂变发展的好例子。很多时候大家认为赋能就是要给员工任务、教员工做什么事情,其实最重要的是给员工一个机会。员工在责任和机会之下就会成长。你不给责任和机会,他是没有办法证明他能成长的。
1.6
从管控到赋能必须做的五件事
1、高管给员工上课,员工分享自己的故事
很多公司喜欢请外部的顾问、老师给员工上课培训。这种情况可能有个缺点,就是员工会和老师达成共识,但这种共识往往不是公司的事实或者关键问题。如果公司高管给员工们上课,就会容易促使高管和员工达成共识。员工也要分享自己。只有员工分享。因为员工们生活在共同的工作场景,基于共同的场景,员工分享自己,分享的知识、方法、经验,才会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如果彼此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同,所分享的内容将没法借鉴。
2、一定要有一套透明的信息系统,让授权变成可能
真正的赋能除了给予员工以平台之外,第二件赋能的目标就应该给权利、给授权。如果你不给权利就一定不是赋能。
3、设立多岗位以激发组织成员
要给很多岗位,只有岗位才能让人成长。不要不舍得岗位,只有给了机会之后大家才会成长起来。
4、要有有效的沟通
5、上下同欲,思想一致
上下要同欲,不能跑偏,要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追求,让大家保持一致。
1.7
创造释放员工创造力的平台
这是整个管理体系,从管控到赋能必须做的事情。我就需要各位对照一下,如果希望你的公司希望从管控走到赋能,你的公司体系内是否做了这五件事情呢?其实都是平常的事情,这些平常的事情如果你不愿意做,我们就只能做管控,就靠制度、靠规范、靠约定、靠流程,那就是管控。
之前,我们要创造释放员工创造力的平台,塑造这个平台最重要就是从命令控制式转向授权赋能式。你原来是命令控制的,一定要转向授权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