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1张图片

典雅精致的数珠手观音

告别媚态观音,继续移步往北,第136窟是刻于南宋的转轮经藏窟。

无奈,这个洞窟已经被锁起来了,我只好祭出“镜头穿栏杆”大法了。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2张图片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3张图片

窟内三面都是造像。透过铁栏杆,可以看到靠近洞口左侧的一尊数珠手观音精美异常。

这尊观音娴静典雅,与媚态观音风格迥异。她的发冠和衣饰都花纹繁复、雕琢精细,垂于胸前的璎珞珠宝也颗颗分明、宛如新刻。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4张图片

隔着八九百年的时光,经历了多少历史的风云变幻,她仍然保留了最初的样子。

想想就知道,这有多难得了。


大足石刻的早期造像

北山佛湾汇聚着大足石刻最早期的造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刻于晚唐的“观无量寿经变相”和刻于五代的“千手观音像”。

第245龛“观无量寿经变相”,在小小的一龛内竟然造像578尊,内容丰富,布局紧凑,刀法细腻。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5张图片

这个晚唐佛龛,上刻“净土”盛景,中刻“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下刻“三品九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和“未生怨”故事,左右刻“十六观法”(包括日观、水观、地观、树观,等等)。

所谓“未生怨”和“十六观”,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故事:

传说,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年老无子,请来一位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个修行人,他死后将会转世投胎为太子。

国王求子心切,实在等不及,就派人进山杀死了修行人。不久,王后韦提希果然怀孕了,产下王子,取名为“阿阇(shé)世”。

没想到的是,阿阇世长大之后,竟然篡夺王位,囚禁父母,欲害性命。

母亲韦提希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

佛祖听到了她的哭诉,在王宫中现身,并告诉她:阿阇世王子转世之前,就已经与父母结下了“未生怨”。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修“十六观法”,往生西方。

这个故事出自《观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

唐代,汉传佛教净土宗兴盛,观无量寿经变相成为佛教绘画和造像中很流行的题材,在敦煌莫高窟也能见到多处。大足北山第245龛,算得上是同类题材造像中的精品。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6张图片

第273龛的五代石刻“千手观音像”,位于北段回廊的尽头。

由于五代时期只有区区的几十年时间,而且战乱不断,所以留下来的造像很少。大足北山是保存五代石刻最多的地方。

这一尊千手观音,表现出五代石刻由唐向宋过渡的典型特征:她既有晚唐造像古朴丰满的韵味,又有北宋造像仪容秀丽的特点。


多宝塔的传奇故事

从北山石刻区出来,我在路边遇到一位石刻匠人。他正专心致志地刻着“石脚板”——一种当地特色的石刻纪念品,取“大足”之意。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7张图片

他建议我去看看对面山顶的多宝塔,说塔内和周围也有不少石刻。

对面的山不高,我一气爬到山顶,多宝塔已近在眼前。此塔是十三层砖塔,各层有圭门(上部三角形、下部方形的门洞),也有券门(圆拱形门洞)。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8张图片

据说,塔内可登八层。但是塔门关闭,不得入内。(次日我在大足石刻博物馆参观时得知,塔里的一尊佛像曾被盗去佛头,后来所幸追回,就陈列在博物馆里。不知这是不是佛塔被封闭的原因呢?)

绕塔而行有一条小路。走下台阶,回头一看,我顿时吃了一惊:塔下的岩壁上凿着两尊约十米高的佛像,与多宝塔一起,形成了“双佛背塔”的奇观。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_第9张图片

从塔和佛像的位置布局来看,建造者一定是经过了巧妙的构思和设计。

这左手持钵的是多宝佛,双手抚膝的是释迦牟尼佛。

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他发愿护持《妙法莲华经》,凡是法华道场都要现身。

当释迦牟尼在婆娑世界宣说《法华经》时,七宝塔从地下涌出,并从塔内传出了多宝佛的赞叹之声:“善哉!善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接着,塔门开启,释迦牟尼佛也进入塔内,与多宝佛并坐说法。

显然,建造者就是按照这个佛教故事,修建了多宝塔并凿造了两尊佛像。真的是用心良苦。

题刻记载:这位建造者是南宋时的冯楫。他幼年丧父,寄养于人。长大后,他四处寻访生母,却始终没有找到。

在他五十岁生日那一天,有一个瞎眼老太婆上门乞讨。她听说主人家做寿,想到当天也是她儿子的生辰,不由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老太婆说,她原来生下一对双胞胎,出生时背部相连,只得用刀剖开,结果一死一生。活着的那个儿子,背上留下了长长的刀疤。

冯楫闻言大惊,扑通跪倒在地。他露出背上的伤疤,和生母相认。

此后,冯楫日日祈祷,遍访名医为母亲医治眼睛,还捐资建塔,开凿石窟,为潼南大佛(重庆潼南定明山的释迦牟尼像)装金。

这个故事真有几分传奇色彩。

宗教是人情感的寄托,而艺术则是人情感的表达。各色石窟、造像、佛塔,一切一切,都是过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生命的痕迹、内心的投射。

人可以感受和理解。所以听到这个故事,我会起同情之心。所以即使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仍感到与雕刻水月观音、媚态观音的工匠们心意相通。

他们的生命早已化为无形。然而,他们的生命又以这种方式延续了,通过每一个感受和理解他们的人。

我想,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吧。

它是生命因之不朽的依凭。它是情感由此相通的可能。

它是有限生命对无限世界的永恒应答。


推荐阅读: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一)

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宝顶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在石头里的故事——大足石刻之北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