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完一本书,做一个思维导图

坚持读完一本书,做一个思维导图_第1张图片
如何阅读一本书——By爱读书的高博士

1、读一本经典书,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笔记、梳理

《如何阅读一本书》,其实已经读完很久了,也在自己日更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这本书非常经典、广受认可的读书方法论书籍。

但今天偶然仔细翻看自己写过文章,好像从来没有对这本书做系统性的梳理,这让极力推崇这本书的我,情何以堪,所以果断点开网页、软件,运用思维导图方法对这本书做系统的梳理。

现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过于经典,被无数读书之人阅读、做笔记、解析、做导图、做PPT、引用,所以关于它的基本信息、主要内容,也就不再赘述,大家自行百度即可。

如最广为人知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大读书阶段等等,再将这些被重复了无数次的内容再纳入自己的日更文章,的确没有什么新意,高博士要坚持高价值的写作输出。

相较于此,我更愿意谈谈,我对这本书中讲述内容的两类划分:读书方法类内容、读书理论类内容。

我在做思维导图的还是并没有按照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我个人也不提倡按照目录做导图,最后做完发现竟然和目录一样,那对个人和知识吸收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通过上面我自己做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右半边是广为人知的4大阅读阶段,即读书方法类内容;左半边是读书理论类内容。当然,这种划分并不完全绝对,只是左右导图各有侧重而已。

2、读书方法类知识

《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书籍,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它讲述了非常实际、可操作的读书方法,就是这四大阅读阶段,并对每个阶段中,读者应该要具备的基本技能,要学习和掌握的读书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这点非常关键。

一方面,这本书是最早提出类似读书方法的(仅就我个人了解),后来虽然国内外不同的作者、读者也有类似的分类,但不尽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内容与本书有关联,甚至直接出自本书(我怎么感觉自己在写论文的文献综述)。

另一方面,如果一本书提供的内容知识仅仅是带来启发,而不能被大众广为认可并应用,那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不会处于最高的一级。而这本书讲述的读书方法却非常具有指导性。比如书中提议在读书时注意提出几个问题,这是什么类型的书?作者在讲什么?作者是如何搭建架构?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确非常实用,就好比做英文考试的阅读理解,要带着问题看原文,答对题的概率更高。

坚持读完一本书,做一个思维导图_第2张图片
如何阅读一本书——By爱读书的高博士

3、读书理论类知识

在以前看到理论就很头疼,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做学术研究的问题,现在对理论看的很重。理论贡献,往往是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优秀期刊最大的评审点。

对一本书而已,能否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广为认可的、甚至被推崇为经典书籍的一个理由,在我看来也是理论贡献,即书中是否讲述了相关的理论、机理。比如在这本书中对读书理论就有了一个较为成型的阐释,读书是心智的内在动力,读书与人的关联,不同书籍的读书指导原则(部分也涉及一些方法)。

我们可以在思考一些被认为是人类最优秀的书籍,比如世界名著、文学著作,诗词歌赋,这些经典书籍不仅仅讲述了一些故事、事实,这些内容也非常出类拔萃和优秀,但往往更反映深层次的观点,比如人性、正义、道德、美学,这些观点多少也蕴含着社会发展细分领域里面的理论。

比如人性就是社会发展中,个体自我发展、个体与个体交互关联的一个重要基础,闪耀人性光辉的个体,其自身发展、与其他个体的社交必然也是正向层面,而暗藏人性阴暗的个体,必然会有负向层面的发展(仅是个人观点)。

坚持读完一本书,做一个思维导图_第3张图片
如何阅读一本书——By爱读书的高博士

小结:思维导图是梳理一本书非常有效的方式,看着内容很多、体系庞杂,但当你做完思维导图的还是,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就已经高出了一个层次。如果导图能做的更漂亮,妥妥再加一分。所以,坚持读完一本书,做一个思维导图吧,时间会见证你的努力!

我是爱读书的高博士,感谢你来阅读我的文章!

往期人气文章:

1、《10个月读完了100本书,到底改变了我什么》

2、《读书的最高境界:现“读”现卖》

3、《第22天,才是一个好习惯的真正开始》

4、《利用碎片化时间,我236天背诵了6236个单词》

5、《每个人,都要打造自己的平行世界》

6、《写读书笔记的六重境界,快来看看你在第几重?》

7、《掌握这六类方法,轻松读懂文学书的套路(附思维导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持读完一本书,做一个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