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人们价值观选择的悲剧。”
杨德昌导演作品,他可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产量少却部部精品,被誉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之前我写过他另一部电影《一一》,有兴趣的朋友翻翻历史就可以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导演: 杨德昌
主演: 张震 / 杨静怡 / 张国柱 / 王启赞
豆瓣:8.8分
此片的故事主线不复杂,就是讲述一个少年本是好学生,然后经过一系列事情一步一步成为杀人犯。但杨德昌导演赋予了它更深的意义,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题,我觉得是:时代背景下人们价值观选择的悲剧。
本片取材真实案例,60年代初,杨德昌就读的学校夜间部,一个初二的男生茅武,因女友移情,在牯岭街杀死了女友,当时震惊了台湾社会,也给杨德昌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一年杨德昌14岁。
杨德昌在此片最大还原了当时的年代:1961年,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的第12年。大陆人来到台湾后,一方面是背井离乡,另一方面是台湾本地人对于他们的排斥,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煽动人们反攻大陆。
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不仅大人们内心无处安放,来到台湾的孩子们也毫无安全感。
导演通过塑造几个人的价值观,来着重描述这个缺乏精神的社会。而小四(张震饰)则贯穿着整个故事。
1
首先是小四(张震饰)的父亲,他本是上海的知识分子,随国民党逃到台湾,身上带着一股读书人的执傲气,小四一直以他为榜样。
有一次,学校冤枉小四做错事,在回家的小路上父亲教育小四说:如果一个人还为他没有犯过的错误,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这种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到勇敢的相信它,那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啊?你要相信,你的未来,是可以由你自己努力来决定的。
父亲是小四的精神支柱,他深信不疑父亲的话。但当父亲被抓到审问室,被逼写下不符实的认罪书时,精神支柱便倒塌了。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力量,便会活的惊慌失措。
讽刺的是,影片过半,又是同一条小路,小四兴信誓旦旦跟父亲说:我相信我的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的。这时的父亲却在扯开话题,说要省下烟钱给小四买眼镜。终于小四知道,父亲还是败给了现实。
2
其次是小明,她是所有人里最没安全感的。从小父母离异,母亲一直给她灌输一个观念:你可要快点长大,妈以后可是全靠你了。
她所感受的都是生活的艰辛,所以她选择的是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人。
首先是哈尼,因为哈尼是混混的老大;
然后是滑头,因为哈尼走后滑头说的算;
接着是和小医生的暧昧,因为小医生能治愈她的病;
然后又找到小四,因为小四承诺要让保护好她;
最终她跟了小马,因为小马的父亲是司令,家里有钱,可以给小明带来安全感。
她在被小四杀之前,大声说着她的价值观:你是要来改变我吗?你和别人一样,对我好,就是要跟我交换我对你的感情吗?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3
最后是小四,他是由一个好学生一步步走向杀人的道路。他一直相信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当小四知道小明的为人后,他深信只有自己能帮助小明,只有自己是小明的希望。
但小明给他的回答却是:我就和这个世界一样改变不了。而小四的回答是:没出息。然后一刀捅了过去。
杨德昌导演不愧是大师,他深刻分解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精神社会的堕落是那个时代一个明显的事实,人们面对这种现象分为了两类人。
一类是表现的非常愤怒,对之发出争议的谴责乃至神圣的诅咒。试图找出救世方案,恢复或营造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小四就是这样的人。
另一类是比较个人化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反应不是愤怒和忧虑,而是更多表现为一种宽容的淡漠。他们把理想与抱负装进作品里,用作品警醒世人。杨德昌便是这样的人。
他虽批判社会,但始终对社会充满希望。他的电影总是像父亲教育孩子那般,先是严肃狠厉的批评,然后结尾再给你一块糖,告诉你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美好。比如本片中的小猫王,直到最后他还在坚持唱歌的梦想。
一部好电影,只有自己看过才会有自己的体悟,所以最好的选择还是看一遍,甚至几遍。下次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