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总想要哥哥手上那件玩具

哥哥五岁九个月,弟弟两岁十一个月。

弟弟是哥哥标准的“迷弟”,哥哥喜欢的,他也超喜欢。每次谈起烟花,哥哥超兴奋,弟弟也会在旁边,适时插话,还有动作演示。哥哥喜欢绿色,弟弟也时常念叨他要买“wu(绿)卡车”。出去铲沙子,哥哥把铲子扛在肩膀上,弟弟也立刻扛起,哥哥放下,弟弟也放下。看喷泉,哥哥惊叹:“哇塞!”,弟弟立马跟上:“哇shai!”。兄弟各自玩积木,弟弟都要偷偷地观察哥哥是怎么摆的。

除了崇拜,弟弟还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哥哥搂着妈妈,弟弟立马会冲过来,企图把哥哥挤走,挣扎着要妈妈只抱他。哥哥拉着奶奶的手要拖走,弟弟就会抱着奶奶的大腿不放。

经历了“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家里多了一个弟弟”的适应期,哥哥已经从“失落、敌意、患得患失”的敏感状态中走出来了,习惯了有弟弟的陪伴,主动“榜样示范”,和弟弟亲昵。总的说来,已经是“哥俩好”了。

但是,弟弟还是有一点“小讨厌”,总是想要哥哥手上的那件玩具,要不到,就伤心地哇哇大哭。

之前,我们已经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物品权属”意识,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玩具是哥哥的,哪些是弟弟的,哪些是他们共有的。哥哥想通过借的方式玩弟弟的玩具时,弟弟总是抱得紧紧的,决绝地回答哥哥:不行!而哥哥的玩具和物品积累比弟弟多,当弟弟看到哥哥手上的好玩的物品时,他总是想强抢。

家里有一位大人坚持秉承“你大,你让着弟弟,你照顾弟弟”的想法,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立刻会上前调解,主要做法是把哥哥手上的东西劝下来,让弟弟如愿,平息他的哭闹。

家里其余的大人并不赞同如此。大的要让着小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给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造成直接的误导。其一,破坏了他们的物品权属规则,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要拿我的,要征得我的同意,尊重我的意见;其二,破坏了平等原则,我大,你小,凭什么我必须放弃自己的权利来迎合你。

每每弟弟抢夺不成的时候,就会泪眼巴巴地把希望投向大人。当那位维护他“小”的大人在时,他也许能得逞,因为哥哥可能因为大人的其他许诺,或者是烦于大人与他的纠缠而同意把玩具让出来。

但是,换了其他大人在场,弟弟就得不到“不合理”的支持了。有时候,眼见着矛盾要爆发了,大人会趁机离开“案发现场”,弟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自知理亏,而哥哥又强烈拒绝,弟弟的“气势”立马就会蔫下去,如果他任着性子还去抢,很有可能就是和哥哥打起来,而他又打不过。

对于他们的矛盾,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哥哥和弟弟都要尊重双方的权利。是我的,你要尊重我,强抢就是你不对。这样的行为不能得到支持。

第二,不必急于要求孩子们分享。他们乐于相互分享那最好不过了,但是,强行要求孩子违背自己的愿望把“心爱”之物给别人玩,本质就是家长用自己的意志去剥夺孩子的权利,同时,孩子还会觉得自己“不那么重要”,因为,总是优先弟弟,即使是自己的,还要让出来。孩子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和委屈压抑在心。

第三,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家长不必事事做“裁判”。出现了问题,两个孩子在“交锋”的过程中,会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他们自己的处事之道。也许,弟弟知道,哥哥不同意的话,即使自己哭闹也拿不到,他自知无趣,不会再继续哭闹。也许,弟弟会发现自己的玩具和哥哥交换也是一种办法,也许,多央求哥哥几次也许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

所以,当弟弟因为抢不到哥哥手上那个玩具,哭着来找我的时候,我不评价他们的事件本身。只是紧紧抱着弟弟,给他情感上的安慰。在语言上也不评价他们的行为,只针对他的个人感受本身,同时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弟弟喜欢哥哥的玩具?”“但是那是哥哥的,哥哥不同意是不是?”“弟弟不能直接抢哥哥的,你要问哥哥能不能借给你玩”“等下次哥哥同意了再玩吧。”一听到我说这些话的瞬间,弟弟往往会“嗷嗷”地更厉害,眼泪哗哗地掉。但是,很快他就会平息。因为他明白,只有哥哥同意了,他才能拿得到哥哥手上的玩具,他哭闹行为也得不到支持。

同时,也要支持哥哥的行为,因为家里有大人坚持“他大就要让小的”,弟弟奔溃大哭的时候,哥哥有些许烦躁又不安。我会及时的告诉哥哥:你没有错,他要玩你的玩具,是要征求你的同意。当然,你现在也可以再想一想愿不愿意借给弟弟玩。有时候,哥哥会拒绝,有时候哥哥会说:弟弟你哭,哥哥就不借,弟弟不哭,哥哥就借给你玩。不管如何,那都是哥哥的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弟弟总想要哥哥手上那件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