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苏轼,能否过好这不合时宜的一生(一)?

如果你是苏轼,能否过好这不合时宜的一生(一)?_第1张图片
最好的选择,从来都是遵从本心的。

听了那么多故事,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长辈告诉你,你应该选择一个更好找工作的专业,比如会计、土木工程、外语,可你年轻气盛,一意孤行地选择了自己喜欢却有些冷门的专业。毕业以后才发现,招聘信息里提供的岗位关于你的专业少之又少,而毕业之期又在不断逼近。这时的你,会不会忍不住叹一句:“早知道,就听家长的话了。”听了那么多老人言,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初入职场,你买了很多职场晋升书籍,积极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认真倾听“职场老人”的各种工作技巧和看法,他们说,职场类的“党派之争”万万不能加入,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炮灰,实在不行,就虚以为蛇两边不得罪。可是,你在平常交往中竟一不小心弄成两派不讨好。这时候的你,会不会忍不住叹一句:“早知道,就装什么都不懂好了。”听了那么多既定的规则,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到了婚恋的年龄,你了解各种恋爱技巧,婚姻禁忌,甚至不惜花上重金报上一个恋爱培训课程。家里的长辈,只要结过婚的,都会乐意给你上一上婚姻恋爱课。他们说,结婚要门当户对,谁爱得多谁就被动。可你,最后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并不那么般配的人,甚至你爱他要远远多于他爱你。每当吵架,你在一边急得彻夜难眠,而TA如泰山自岿然不动。这时候的你,会不会忍不住叹一句:“早知道,就该狠心放弃的。”听了那么多技巧,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些选择不是你在做出选择的当下,对你而言最好的选择吗?因为它遵从了你的本心。

人生路那么漫长,所有违背本心的人终将回到自己心里的原点。那个原点,是你之所以为你的唯一原因。遵从着本心,也许你会因为一时得失而抱怨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圆滑”,可你慢慢走着走着就会明白,接受这样真实的自己所带来的幸福感并不比“成功”带给你的幸福感少,违背本心给自己带上面具,去接受别人的评判标准,你所得到的“成功”也真的没有那么多。人生路,那么长,慢慢走,沿着自己心里的轨迹走,总能走到终点,一步一步心怀坦荡与感激,你的人生也未必没有好风景。

 苏轼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果你上学时有认真上过语文课,对苏轼都有了解。他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名全国,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俨然成为各大中秋晚会的必备经典主持词。他的一生,远比这首词跟让人叹服和膜拜。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了一丝困倦,甚至疑惑,不如暂时放下你现在的角色,和我一起穿越到北宋,想像一下自己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苏东坡”。为了更有代入感,下文会用你来代替苏轼的名字。



如果你是苏轼,能否过好这不合时宜的一生(一)?_第2张图片
苏轼有他的豁达和快乐。

你出身在四川眉山一个书香门第,乃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世经更朝换代,家族虽不再是当初的大门大户,可祖父苏序乐善好施,常慷慨解囊资助他人,因而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望。父亲苏洵继承祖父志向,勤奋读书,在他的影响下你和弟弟苏辙从小便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换在今天,你们一家三人算得上是名镇四川,虽然这样说有些不太谦虚,但是在你十九岁未到的时候,考一个四川省文科状元应该不在话下。况且,都说打仗不离父子兵,你们父兄三人在当时的光环一时无两,慕名前来探讨诗赋文章的人就快踏破老宅门槛。

北宋时的四川,虽不像李白诗中所写“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然出川做官的人仍是很稀少,一方面因为四川读书教化仍赶不上靠近首都河南的其他省份,一方面地理原因导致这里的人都不愿跋山涉水离乡背井。祖父苏序的眼光高出同辈许多人,鼓励你们父子三人走出四川,冲进京都(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你们没有让祖父失望,入京城不久,就名贯京师,被誉为“三苏”,将苏氏家族的名望从四川扩大到了全国。这人生,简直是一路开挂,挡都挡不住。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你生命中第一个不得不说的人,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写得一手好文,当得一手好官,当时怀抱着考取功名报效国家的读书人,都奉之为偶像。进京应试时遇到的主考官就是他,凭着一篇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你得到了他的赏识,成为考试的第二名。文章的主题是主张君子和为官者在赏罚中当以忠厚为出发点,可以仁慈有余,切不可执法过于严苛而伤害到无辜百姓。对于名次你并不在意,能得到欧阳老师的欣赏才是关键。按照今天职场的规则,能得到一个位高权重且声望极大的领导赏识,就预示你的职场之路有了一个开门红。

这不,你先后被派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判登闻鼓院等。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维持政权的相对稳定,提倡重文轻武,文人因此拥有更多参与治理国家的权利,宋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严格执行“刑不上士大夫”的朝代。不过,这背后也意味着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冗杂的行事机构让北宋的官员名称常常很长,这里不做过多解释,你只需要知道受益于你的文学名声,朝廷派给你的职务多与处理文化类工作有关。

中途经历了父母的死别和与弟弟苏澈的生别,这让你初尝人世间的愁苦。但这并无碍于你仕途上的一帆风顺。但是,说了这个“但是”,你应该就知道,开挂的人生应该没那么简单。

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为了改善宋朝国库的困窘,国力的虚弱,他在最高上司神宗皇帝力挺之下推行变法。一时风头无俩,大多数反对变法的人都被外贬出京,其中包括你人生中第一个贵人欧阳修。

那么,问题来了。

你在北宋遇到了和在现代差不多的职场问题。你对这个风头正盛的变法心有不满,倒不是因为你对王安石本人有意见,实在是因为政见不同。在你看来,所有的变法出发点都应该是为百姓减轻负担,而这场变法有些条款在执行中却变相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着实违背了一个为官者的初衷。

这时候,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是沉默,还是上书直言?答案你可以在心中保留。

我们暂时继续遵守这苏轼本身的人生轨迹,你选择了上书直言。直言的后果,受尽排挤,压力之下你自愿申请调出京城为官。一调几乎就是一生,其中也有过短暂的还朝。宋神宗去世后,新帝宋哲宗继位,朝政被反对变法的旧党把持,新党变法被全盘否定。顺应时势,因反对变法而被贬的你,自然该还朝加以重用。你是不是在心中默默地感叹,“守得云开见月明呀!”哎,奈何,九百多年的你,真的无比任性,在旧党完全否定变法的时候,你又站出来说,变法中对百姓好的条款,应该保留,不然,历史不就后退了吗?

然后,你又受到偏激的旧党的排挤,和多年前一样,你又请求外调,直到下一任皇帝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后,你才被召还朝,但此时你已是暮年,长途奔波下在途中告别人世。

如果故事这样说,苏轼的确是一生都不合时宜。新党与旧党的更替中,他所执着的点似乎总是不太对。终究一生,追求平和向善的为官方式,奈何世事不圆满,新党旧党总在激进之中违背了你的本心。聪明的你,会不会想,如果你真的是苏轼,就在最开始保持沉默,这样也许你便能让自己开挂的人生继续开挂下去?可你又是否想过,在十多年后,变法被废,旧党上任以后你又该如何自处?再次沉默。别这么天真,那时的你已经失去了旧党的信任。那在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呢,你可以在这时保持沉默,可那时的你已经在十多年调任辗转中深知百姓疾苦,如果你沉默,你背叛的将是自己十几年的经历和信念。

人生似乎总是如此,选择左右为难。不管有多少道理,多少人生秘籍,这世间也永远不会有一个不需要取舍的决定。得到与失去,也都只在自己心中。

听了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样的标准,并非只能留给别人评说,它还在你的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是苏轼,能否过好这不合时宜的一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