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史之方法

     

浅谈读史之方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时候,喜欢故事,历史最简单的载体便是通俗易懂的故事。历史是个好东西,可是,历史这个东西,读的越多,想的越多,与人交流的越多,自己的经历越多,便觉自己已往有些片面之处,最强烈的表现便是在对历史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单一化认识。学习历史,是一种自我充电,是一种自我发展;以史为鉴,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思考之余,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历史、现实、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要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必须要瞻前顾后的结论。

     以史为鉴。历史最为直观的看法便属过去,以前也只是觉得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历史是一种可以指导现实的东西,心中便时刻记得一句没有错误的话:历史不会重复事实,但是会重复规律。初中开始喜欢历史,单纯只是因为故事,故没有被一些条条框框所局限,没有刻意的去背诵时间、意义等等,培养的也只是感觉而已,但现在看来,我看历史的水平还不足以强大到支持和指导来对现在的生活做出巨大的效应,偶尔有些事情发生了之后,也在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然,不过事后诸葛亮,徒有感悟罢了。现在想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懂得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瞻前顾后。

     那么如何学习历史就是一个大问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和沉淀。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本质透析法、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三维分析法、文本视界与主体视界相融合的阐释法,以及文本与文本相比较的交叉法四个方法来认识和学习历史。


   其一,本质透析法。《易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就是说,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仍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本质透析法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范畴的分析至少要依次经历这样三个层次:首先要理解其表面的文字涵义;其次要分析其内在的矛盾关系;最后要揭示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对策。  


  其二,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三维分析法。首先,考察每个范畴的历史发展过程。任何范畴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本质内涵。其次,认识每个范畴的现实的时代内涵。历史的分析最终要落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把握范畴所隐含的时代内蕴。最后,揭示每个范畴的未来发展向度。既然每个范畴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那么,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这种发展和改变是永无止境的。


   其三,文本视界与主体视界相融合的阐释法。解读传统文化这个特定的“文本”,需要借鉴当代西方哲学阐释学派的阅读方法,将文本的视界和主体的视界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的解读。


  其四,文本与文本相比较的交叉法。咱们写文章是经常听到有个叫做“春秋笔法”的词语。这个用法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故而在写作中被古人经常使用,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那么用“春秋笔法”写出来的历史,自然要费一番脑子来思考,尤其是读历史原著,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有自己全面的判断,最好是建议多读几本不同书面语言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如此,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读历史,理解历史,借鉴历史。

      历史不会重复事实,但是会重复规律。学点历史,以史为鉴,人生更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读史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