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钱,越贫穷

越有钱,越贫穷_第1张图片

俗话说,财大气粗,人一旦变得富有,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感觉不一样了。

腰杆子都挺得直直的,和街坊邻居聊天,总会有意无意的炫下富,“哎呀,你看,我买这件衣服花了一百多......,俺儿子上次买辆车,十几万呢,净瞎花钱”,话语间的优越感和得意掩都掩不住,早已不是当年看到全场十元的衣服摊子就挤进去,然后奋力的挑选几件,以为是占了大便宜时的心情。

当然,也有人走的是另外一种路线:装穷哭穷。越是日子过得宽松,越是喜欢哭穷,张嘴就是:“没钱啊......”,生活里也是抠抠索索,能省则省,节俭的有些过了头。

这几年,农村的确是富了起来,大部分人家都彻头彻底换了模样,原来的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高大宽敞的门楼,装着两扇刷的崭新油亮的大门,屋里面也全都照着城里人的样子布置的,席梦思,空调,冰箱,沙发......样样不少,地板亮的能照出人影。

买衣服水果什么的,也不像过去要掂量半天。

随着变化的,是人们聊天的内容。

过去大家伙农闲时在一起,讲讲过去,唠唠家常,说说地里的庄稼,或者打打牌下下棋,为下次农忙积蓄体力。

但现在呢?几乎所有人的眼里和嘴里都只有一个字“钱”,其他一概都不关心,对于这个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科技,人们往往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谁会赚钱才是真的有本事,才会被人高看一眼。

也不是说过去人就不谈钱,不在乎钱,而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钱。

遇到在外打工或者生活的人回乡,都喜欢问:“在外边是干啥工作啊?一个月赚多少钱啊?买房了没?多大的?”

问这句话的人,即便是本家亲戚,大概也没有多少人是真的在关心你的生活,有的人只不过是想通过你的答案,通过对比自己获得一种满足感,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一句寒暄客套的话,没话找话,毕竟现在大家都这么问,也没什么奇怪的。

因为很多人发现,赚钱的能力和学历其实并没有多大关系。

以前吧,大家对于读书上大学的人都有种莫名的崇拜和羡慕,因为毕业后就可以成为“公家人”,吃公家的饭,只需要轻轻松松的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体体面面的把钱就赚到手了,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侍弄庄稼,流血流汗的也挣不下几个钱。

因此,若谁家有几个书读的好的孩子,那简直羡慕的不行,恼恨自己孩子不争气,不是块读书的料,早早地只能辍学在家,走自己的老路。

可是后来竟发现,这些没怎么读书的娃们好像混得更好。他们还没成年就出去打工,然后靠父母出钱结婚生子。生完孩子还有爹妈帮着带孩子,自己靠着力气或者一门技术耍,时间久了,竟也能赚下不少的钱。在老家有房有车有钱花,不用总是背井离乡,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而那些读了大学的娃们,国家早就不包分配了,毕业差不多就是失业,很多人还是靠父母亲戚的关系谋得一份工作,凑合度日。而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则全靠自己在外拼搏,加工资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工作和生活看似光鲜,却有很多无奈。

慢慢地,那些家里没怎么读过书,却提前富起来的人,心里就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上大学有啥用啊,俺们这不上大学,日子过的也挺好。

因而,看到孙子孙女整天待在屋子里看电视,从来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作业什么的几乎不过问。只要这些孩子们乖乖的,吃好玩好,不捣蛋不惹事就行了。

留在村里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倒是对孩子挺上心,也是给孩子们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觉得这样就算是孩子最好的教育了。

可我心里总是有疑问,这些爸妈们究竟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心思来给孩子报班的?赶潮流?追时尚?还是因为孩子有这方面的爱好?如果爸妈们自己一无所长,从不学习,整天只是忙着工作赚钱,这些班多半也是无用,顶多得个心理安慰吧。

大家伙都忙着赚钱,永远都觉得不够多。贫富之间,亲戚间的关系慢慢地都有些疏远寡淡了,这种关系变化很微妙,很难描绘,但却可以感觉得到。

富裕当然是件好事儿,贫穷并不光荣。大家努力赚钱上进,把日子过的好些,再好一些,自然是该鼓励赞赏的。

但是你知道,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没有跟得上日益增长的财富,就会觉得不协调。就好像一个乞丐捡到钱包,买了件香奈儿的大衣穿,怎么都穿都没有那个气质,怎么看都像是淘宝上买的山寨货。又好像一个穿着入时,妆容精致的美女,一张嘴却粗俗不堪,实在让人感觉不到美感。

有句话说,穷的只剩下钱了,想想也挺可怕的。目前的这种状态,或许是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的追求不再仅仅是钱。


ps:胡言乱语一篇,也或许是我的感觉有误,毕竟我其实已经远离老家很多年了,每次回来,都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有钱,越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