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娃职场妈妈,人生如何开挂?

俩娃职场妈妈,人生如何开挂?_第1张图片

最近的微课频频出现“年终总结”、“跨年演讲”之类的标题,声称坚持跨年演讲20年的罗胖说:人与人的不同,可能只是在于有人在等2017元旦放假,有人在复盘2016并写下2017的计划。

当我试着回望即将逝去的2016,除了像往年一样空洞地叹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外,我看到了那个醒在凌晨6点的自己、看到效率手册上满满的笔迹、看到keep历史数据上一根根耸立的柱体…这些足以让我有信心拥抱2017。

01

问题看似无解,还是没有目标?

俩娃、上班、读书、学习、码字、健身…对于和每个人一样只拥有24小时的职场妈妈们来说,这样样样开挂似乎太难了:

“只带两个孩子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还要上班!

白天还得上班,晚上回来带孩子,还有时间读书?!

上班带孩子就已经累的只想“葛优躺”了,还有力气健身?!

学习?!…

码字?!!!……”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着的人生困顿,看似无解,就干脆放弃解答,或者等待时间给出答案。因为无解而放弃解答,我们错的就是得出答案时的成就感;而等待时间给出答案,就要付出因漫无目标的坐等而白白流逝的时光。

为什么我们会在困顿时选择放弃解答、或者把问题推给时间?我想大概是没有一个急切去实现的目标吧。

“时间管理大神”柳比歇夫,坚持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50多年的,这种异于常人的坚持是如何做到的?《奇特的一生》给出的答案是:柳比歇夫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坚持,这跟每天洗脸刷牙上厕所一样,是一种“生存需求”,因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坚持每天上厕所50年,这是有本能驱动力存在的。****驱动柳比歇夫50年来每天写下时间开销日记的,是他在28岁就设定下的人生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是的,我们的目标,或者是对未来的想象,决定了我们当下对待时间的方式。

以前,我很讨厌“目标”这个事情,认为是那些追逐“成功学”的鸡血男们才会考虑的事,是“伪文青”们最不屑一顾的东西了。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没有去真正实践就得出的结论,站在一边说“谈何容易”、“不过如此”谁都会,但当你站在一边品头论足的时候,就失去了体验的快乐。

当我们拥有了由自我内驱力而产生的目标,哪还有什么所谓的坚持,这个过程完全是ENJOY。



02

有了目标,还要匹配时间

有目标很简单,只需半分钟的头脑发热就足够了,但是想法和现实之间还隔着一个“行动”,一个大的目标要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行动起来,每天推进一点点,通过至少10000小时的积累,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每天的小目标又需要匹配到每小时、每分钟,把“计划要做的事”和“预估所花费的时间”放在一起,否则,就是早上计划今天要做10件事,可是实际上完成其中3件已经很不错了,未完成的计划只能无限期的推后,缺乏正面反馈,很快自己就先放弃了,所以只有和时间匹配的目标才是可执行的

2017年我的目标是:看104本书、写104篇文章、马甲线。

2016年的最后三个月我开始尝试这个目标是否可行,我把这些目标拆分至每周:2本书、2篇文、keep210分钟;

然后拆分至每天:读书1小时(速读&精度),码字1.5小时(不包含排版)、keep30分钟(最低限额)

然后再来计算一下每天24小时,按照3个8小时的原则: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这16小时剔除之外,才是自主分配的8小时。

自主分配8小时&有效学习3小时

自主分配的8小时里,2个小时基本雷打不动要和俩娃厮混在一起,我都会提醒自己这是专心陪伴他们的2小时,也是他们陪伴我的2小时,更是逝去不再的2小时。这两小时基本上是绘本时间、游戏时间、英文音频时间、或者和孩子一起做家务。

然后上班路上1小时下班路上1小时也是雷达不动的硬性支出,就只剩下4小时了,如果设定的每天有效学习3个小时的话,显然不现实,因为只用1小时完成刷牙、洗脸、穿衣服、吃饭、上厕所、偶尔做饭、定期做家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那我就是要坚持每天有效学习3小时,怎么办?

多线程任务&见缝扎针

路上时间:听书、听英文;

读书时间:喂奶、上厕所(这两个都是难得的可以完全专注的时间哈哈)、吃饭前的等待时间;

写作时间:凌晨6:00黄金早起时间;

健身时间:早起孩子还没醒的时候可以做安静的瑜伽,或者晚上和王跳跳一起玩的时候做动感的有氧运动;

午休时间:可以安排一些系列学习:PPT、思维导图、微课等;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这话一点没错。设定目标、成为行动派、匹配时间与计划、积累.......我们终将被引领到,时间所创造的自己面前。



03

持续地输出&反馈,让时间看得见

人总是希望被承认,不管是被别人或者是被自己。因为人生终极的追求就是:体现自我价值,没白活一回啊。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名利是自己的终极目标,其实是没有看到自己最本质的需求,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日子等过上了一定会很没意思,或者有一天统治了地球一定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既然价值的体现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兴奋剂,那么每前进一小步,给予自己适时反馈就变得很重要。

记录。输出不仅是一种加强记忆的有效途径,还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记录。读过的书,写出读书笔记或者画一张思维导图保存起来,哪怕是只摘抄了书里的金句,日积月累,有一天看着满满的文档或者笔记,就会有一种满足感,生命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11月我看了8本书,写了8篇文章,完成6个PPT作业,听了5次线上微课,做了4张思维导图,这些让我想起11月就会有一种充实感。

总结。总结如此重要也是最近才发现的,同样,选定某个时间段做自我总结也是一种仪式,它可以帮助理清思路:做的好的、做得不好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画面,有助于找寻下一个阶段的方向,并给到自己支撑的能量。11月参加了3个趁早社群的打卡:早起100天、效率手册100天、运动100天,因为按照每21天一个阶段进行的,在第21天的时候我都有做总结发到社群,也得到大家的反馈,这让我觉得这21天圆满了,而下一个21天更坚信了。

一切的“不可能”都源于自我设定,俩娃职场妈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自我成长的需求够强烈,人生一样开挂!

你可能感兴趣的:(俩娃职场妈妈,人生如何开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