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8:最简单的方法没人用

战略规定进行战斗的时间、地点和兵力。兵力的原则是什么?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8:最简单的方法没人用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亚马逊

1、很多人都想投机取巧,最简单的办法没人用。

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

这是常识,但是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往往更偏向于速胜和投机取巧,小投入高回报,精准。《孙子兵法》读完的不多,三十六计朗朗上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博大,揠苗助长,不要白准备都是相同的心态。少数成功的案例以奇谋巧计名留青史,这是人认识上的偏向,一夜暴富的心态是普遍的。

以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就没必要拼智商。

选人“道德”是第一位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能力只要用心都能学会,不需要具备多牛逼的能力。

以上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都偏爱机巧,反而把最大的也是最简单的创意丢了——数量优势、时间累积的优势。

图中这棵唐代银杏基本上每年一到秋天满地金黄的时候,就会刷屏,为什么是它,不是街边的小银杏,是时间累积的结果。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8:最简单的方法没人用_第2张图片
唐代银杏

春天刷屏的樱花大道是数量和时间累积的结果。

想要小投入高回报的人太多,骗子根本不够用。因此庞氏骗局永远存在,等待被戳破。

必须在决定性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

不管投入战斗的军队是否够用,我们在这方面要做到现有手段所允许做的一切。

秦国灭楚,在动用多少兵力上,李信认为20万秦军即可,而王翦则坚持非60万。秦王先用的李信,兵败之后,起用王翦,按照60万出兵,等了一年一战灭楚。

李信的战法有很多优势,比如投入少,20万士兵的后勤保障比起60万人来说是更轻的负担,闪击战速战速决,听起来哪方面都比王翦的更经济实惠。

而王翦率领60万人驻扎在楚国境内,让与之对峙的40万楚军,不敢分散,不敢进攻,终因粮草不济支撑不住,向东移动,被王翦抓住战绩一举歼灭。

李信的勇猛打法,开始赢了几仗,攻占了郢都,但都不是决定性地点,分散的楚军依然保存了有生力量,结果被项燕诱敌深入,大败而归。就像日本侵略中国,以为拿下了南京,就是打下了中国,能够迫使中国投降,结果逐渐被拖入中国战场。

克劳塞维茨当然也看到了战争史上一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比如马拉松之战,希腊1.1万步兵战胜了波斯10万步兵和1万骑兵。但是他也指出在武器装备、组织编制和技能方面比较相似的队伍之间,即使最有才能的统帅,也很难战胜拥有一倍优势兵力的敌军。

很难不代表不可能,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投机取巧险胜概率低,一旦失败,万劫不复。

2、数量不被看做重要条件,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荒谬啊

在决定地点上能够集中多大的兵力,这取决于军队的绝对数量和使用军队的艺术。

首要的规则应该是把尽量多的军队投入战场。

长期以来,人们从没有把军队的数量看做是重要条件。

某些评论家的头脑中有一种奇异的想法,他们认为军队应该有一个最理想的固定的标准数量,超过这个数量的多余的兵力不但不能带来益处,反而是累赘。

广告学中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不知道浪费了哪一半。于是就有了呼应这个想法的所谓精准投放。

试问王翦的60万浪费了哪一半?

压倒性的投入,宁滥勿缺。

3、绝对数量优势达不到,那就追求相对数量优势

这一点熟悉抗日战场和内战战场的,一定不会陌生:集中优势兵力。


为什么常识常常会被忘?因为贪巧求速。

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做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

我要牢记。

明天继续。

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8:最简单的方法没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