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 感思

        近日读到朋友圈里的一篇微文——《我为什么不写教案,课却上的很好》,从字体行间体会到作者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教育者。不写教案,并不是不备课,备课却不一定非得落实在程序性很强的教案上。为啥?因为教案的作用有限,我们付出的时间太多。正如作者所言:“离不开稿子的主持人,永远不是合格的主持人。”那么上课永远带着教案,非得按教案程序上课的老师是不是好老师呢?我们不谈论这个问题,我这里只讨论教师工作的有效性问题。

      什么事有效性?简言之,付出行动,就要有效果。有人嗤之,凡行动必有结果,我不否认。但我强调的是:付出行动之后对目标的最大效能。为什么同样的40分钟课堂,不同教师效果不同呢?虽然,有的人很努力,很认真,却做了很多额外功,额外功多了机械效率会高吗?

      有效性涵盖的内容很多,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旅行甚至于交友等无所不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整天吆喝着:“忙!”并举出数例说明自己在:忙东、忙西、忙南、忙北。那么到底忙出什么效果呢?个人以为:忙的太多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对头。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交给助手一个任务,测算一个灯泡的体积,助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用了大量的计算公式,结果还没有计算出来。爱迪生等急了,来到实验室发现助手还在拼命的工作,一声不响的拿起灯泡,装满水,倒入量筒中,助手一脸茫然。这说明有效性并不一定搞的太复杂,简简单单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有效性的方向问题。方向既有大方向又有小方向,既有显形方向又有阴性方向,不论何种方向一定要准确,否则越努力背离目标越远。南辕北辙的故事虽家户喻晓,却在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重复演绎着。

      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效性呢?我认为一个字“简”。两千年前的老子深以为道,提出“大道至简”的辩证灵魂。深刻的道无不源来于简,苹果的落地、水壶的沸腾、锯的发明等衍生于简单的生活。

      简单 应该是有效思考、有效行动、有效付出的最佳捷径。

    愿:阳言者乐之,阴言者悟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性 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