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感觉到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正在使你的各项功能退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很难想象,在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唐代,李白杜甫是怎么过好每一天的。如果他们生活在当今,是否还会取得那么大的文学成就?
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投影仪、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层出不穷,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甚至到了喧宾夺主的程度,这无疑很危险。对此,我们不得不保持警惕。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德国博士生体奥·西堡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1期)的论文《信息化教育神话是否存在》综述了信息化教育的弊端:教育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成本很高,效果不佳;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出现了一些新的负担;没有起到精讲多练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电灌”;学校“白板”的普及以来,产生了很多新的垃圾等等。
西堡以德国为例,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被无尽渲染、宣传,某种程度上是被商家利用的概念。”“教育学家、政治家、企业与广告在不断地强调媒体技能的重要性,并劝我们尽早尽多地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新媒体。”西堡无情地指出,“媒体技能是迷惑家长与教师的概念。这使他们因担忧自己的孩子跟不上技术的步伐而购买各种电子产品。更可怕的是,在许多未能验证其正确性的调查与研究中,学校或家庭的新媒体设备状况已成为了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这一点很危险,而设定这个指标的前提就是假设使用新媒体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尚未发现可靠的研究能够证明新媒体设备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正面影响;而相反,有很多研究可证明其具有负面影响。”
此外,西堡还指出,“新媒体甚至有损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及心理与身体的健康,这种情况在许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例如,幼儿园里新媒体的使用能导致注意力缺失症以及失读症;网上活动与社交网络导致孤独社交和抑郁症;新媒体抵制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带来压力与张力;新媒体的使用与失眠、甚至与抑郁症相关;甚至有统计表明,在如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有12%的年轻人呈现明显的(与新媒体相关的)瘾症状。”
要深入地讨论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就必须回到学习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问题上。对此,西堡认为,“在学习的情境中,我们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着重于学习过程的深度加工。”然而,“新媒体的任务是替人类做做脑力劳动,让我们变笨则是新媒体的实质和目标。”由此西堡得出结论:“教育信息化会妨碍学习过程。”
西堡在论文中还反思了“媒体素养”,认为“这个构念在学习过程这个语境中并不存在,使用新媒体时不需要任何智力技能。媒介素养本质上是一种更大程度上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从来都不需要学会。”西堡无情地批判道,“通过无限的媒体消费,才使得当今的年轻人失去了这些能力”,即“主动调查和批判性思维方式”。
西堡这篇论文毫无保留地揭露了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缺陷,对狂飙突进的教育信息化运动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其观点虽然很可能令人不快,却提出了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新媒体应当怎样更好地促进学习和认知,而不是妨碍它们?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以前没有新媒体,但我们并未学得很差,照样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实新媒体的优势是方便展示、交流、存储各类资料,而不是思考。换言之,新媒体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这就回到了教育的一大本原问题——学习。须知学习的目的是学会更好的思维方式,增强学习能力,而不是别的次要的东西。
在现实中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长处,避免让新媒体代替大脑思考,以便让自己的大脑得到足够的思维训练,而这对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应忘记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其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中的几句话:“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因为证据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第376页)。
极大的便利总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但愿我们在享受便利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而是时刻牢记它潜在的危险。
汪丁丁有一本书叫《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本文题目正是套用了这一书名。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