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I Built This 播客笔记 | Kickstarter Perry Chen

How I Built This 播客笔记 | Kickstarter Perry Chen_第1张图片
Kickstarter的联合创始人,中间是Perry Chen

讲述者:Guy Raz

被采访者:Perry Chen

原播客链接:https://www.stitcher.com/podcast/national-public-radio/how-i-built-this/e/50961272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 Kickstarter,以及它所推动的众筹文化。关于创业公司,很多容易浮现出一种神话般的情节:创始人有一个想法,找来几个基友一起在家猛写代码,尽可能快速的把网站或者应用发布给全世界,然后一时之间,几百万的用户注册使用,投资人把门都要敲烂了。然后今天的故事有点不一样,今天是关于 Kickstarter 的故事,它的确从一个想法开始,创始人 Perry Chen 也确实找了好几个基友一起干,但直到八年后,这个想法才成为现实。在头三年里,三个创始人建了网站,但是没人会编程,他们花了几年时间优化这个概念,而手头预算也不多。

Perry 说,这是一条没有路径的路,我不推荐任何一个人去做这个尝试。

早期

Perry 在纽约长大,但是去了新奥尔良读大学,被当地的音乐和艺术氛围所吸引。毕业后回到老家,跟很多迷茫的毕业生一样,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当时他在新奥尔良做DJ,自己也录了一些歌,于是就把简历发给一些纽约的音像公司,应聘的都是那里最差的工作,摆CD啊什么的。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后来他听到有人说可以去做交易员,那人并没有说交易员具体是做什么的,但当时是 1999 年早期,股市正疯狂,所以他就去了,在那里做了两年,赚了点小钱。但终究觉得这不是自己要做的事。

起点

所以他回到了新奥尔良,想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音乐制作人和作曲家。也是在那个时候,2000 年,他开始有了 Kickstarter 的概念。新奥尔良以爵士乐出名,每年有两场著名的音乐节。在其中一个音乐节上,Perry 想要做一场演出,他想把奥地利的两位电子音乐人请过来,但因为自己不是活动策划,所以这些都只停留在想法阶段。后来演出也没有进行。这件事让 Perry 非常困惑。他认为,为什么我需要找钱请音乐人,然后又要想办法召集观众?为什么真正想要来听的观众不能有话语权呢?如果在演出开始之前我们就能知道是否有足够的人来参加,那我们就办,如果没有,我们就不办了。所以那就是他的想法,是一切的开始。重点在于,Perry 说,我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但是在较短时间内,总能找出致命的缺陷。但让我最惊奇的就是,过了很长时间,我楞是想不出这个点子的致命缺陷是什么。在这之后,他也没有深想,又回到了常规的生活,骑骑单车,做做音乐,享受新奥尔良的生活。

到了 2005 年 5 月,Perry 的 Kickstarter 的点子在不经意之间又被点亮,但是在新奥尔良很难找到当地的科技社区寻求支持。所以他搬回了纽约去实现这件事。一开始,他在布鲁克林的餐馆做服务生。在那里,遇到了同样很喜欢音乐和棒球的 Yancey Strickler。他们一起出去玩了几次,Perry 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当时 Yancey 的反应并不激烈,抱着试探的心态,他们觉得一起来尝试一下。在多次讨论这个想法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更好的朋友,最终决定成为合伙人。

问题是,Perry 和 Yancey 都不是程序员。Perry 上网读了很多关于如何建立网页的博客,读那些创立了互联网公司的人,也打电话跟很多技术人员聊天。这时,Perry 的一个大学同学 Charles Adler 搬回了纽约,当时还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当时 Perry 需要一个做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人。于是他们就在 Perry 家里工作,用手画最开始的一些设计,各种功能画了有 100 多页,那时候还一行代码都没有。

当时他们做这个并没有想要找投资人,或者是为哪个用户群做。当他们可以找到开发者开发好,自己就可以用了。但整个规划好的蓝图很关键。到了 2006 年,Perry 有个朋友,她的表弟是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表演者 David Cross,后来经介绍认识,在酒吧喝过一次酒,几个月之后,他投了一小笔钱。在之后的一年多里,直到 2008 年,他们一共获得了 12 万美金融资。那是当时他们所有的钱,买服务器,付程序员,所有就是这些。

最开始 Perry 给它的名字不是 Kickstarter,而是 Critical Mass (群聚效应)。因为他觉得这就是这件事的机制所在,当你想做的事情所需的支持达到一定的数量,它就可以发生。但是这个名字已经被很多事情占用了,而且听上去过于机械,在经历了一番艰难的寻找,注册了 Kickstarter,域名没花多少钱。

初期商业模式

Kickstarter 今天的商业模式和一开始的设定没有很大区别,就是当一个项目众筹成功后,抽取一部分的费用(5%)。如果失败的话,也不用为挂在上面付钱。

跟大多数科技公司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在六个月内就做出一个最简可行产品,然后先发布再说。他们做了至少三年。Perry 说:“至少是 2-3 年,跟很多经典故事不一样,我们没有碰上什么在行业里的大牛,或者我们自己能把网站做出来,我不认为我们知道未来的路在哪,或者最终目标是什么。” 主持人问那会不会你们跟别人说自己在做个网站,结果 6 个月后朋友们问起来,你们说还在做,他们会不会有点怀疑?Perry 说:“会有的,你体会了做个纪录片导演是啥感受。” 主持人问:“你们就不怕中途有谁出来,做同样的东西,但是比你们更快吗?” Perry 说:“我们想过,但没有特别注重,因为很多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没有什么钱,没影响力也没关系。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快。”主持人问:“那你们怎么做到一直坚持的?不会失去耐心吗?是你们就喜欢在一起工作?是这个点子吸引你们?” Perry 说:“是这个点子吧。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获得资助。因为市场规模不大,没有成形的产业或者投资人会去给他们投资。就算市场规模够大,你可能需要去改变你的产品想法去迎合他们;要么你就正好有钱。这些不应该是点子能够实现的唯一方式。而我们也绝对看到了这个愿景,这是在2005、2006、2007年,当 Web 高速发展的时候,让我们更加确定了这个能成。当社交网络、Youtube 这些起来后,人们可以与其交互得更多更容易,而不是更少。当然也有幸运的成分。”

竞争者

当 Perry 和联合创始人们在缓慢的推进时,竞争者已经出现了。实际上,在 Kickstarter 上线前 18 个月,Indiegogo,另一家众筹网站上线了。主持人问 Perry 有没有因此产生很多不确定性,因为他看上去是很轻松不紧张,只顾做好自己的事情,他是不是很别人大脑回路不同?Perry 说,我感觉到无比多的不确定,但还没有到让我放弃的程度。我觉得这有帮助我把心态调整到中间地带,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因为创业的时候可能会碰到很多让你一下子极其兴奋的事情,比如忽然有一个投资人要给你投资,或者碰到一个开发者愿意来写代码,一下子就会特别兴奋,但是同时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心情就会跌入谷底。所以这么些年来我可能已经把心态调整到尽量保持到中间地带,不让自己太兴奋或者太悲伤。

这时已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网站还没有上线。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技术部分没有办法把控,把该踩的坑都踩了。他们遇到过有开发者说你们这个不能这么做,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发现别人说的是对的,他们就遇到了这个人说的会发生的问题。直到有一天,有技术背景的 Andy Baio 来了,帮助他们决定应该使用哪种技术,帮助他们面试开发者,最终成为了 Kickstarter 的第一任 CTO。所以当这些非常合适的人凑齐了之后,渐渐将想法变成现实。

推广

在上线之前,Perry 团队就一直开始跟人说 Kickstarter 的事情,并且已经开始在收集可以放在上面的各种项目,鼓励人们把项目放上去众筹。刚上线的时候大概筹集了 5-10 个项目。在上面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叫做 Drawing for Dollars (付费画画),共筹了大概 10-15 美元。联合创始人 Yancey 跟他的朋友也上线了一个项目,叫做 New York Makes A Book ,每个人贡献 30 美元,不仅可以得到这本书,还可以获得一页是自己提交的内容。在前六个月中,Kickstarter 本身是不收费的。

Perry 说,在互联网的年代,很容易想象成忽然有天就有几百万人注册。但实际上不是的,Kickstarter 的初期成长很稳定,比如第一周上线了 10 个项目,第二周有 20 个,第三周有 30 个,并不是指数型的增长,但是不需要特别多的解释和更换人们就能理解它的概念。这种稳定也不需要团队在一夜之间要招 40 个人,可能每个月招多一个人,这给了时间去建立他们的公司文化。

在第一年当中,在 Kickstarter 上线了各种各样的项目,展示了人性的想象力,比如纹身、电影、校园戏剧、专辑、演出、想找房子的人、书,有些人上线项目的时候,还只有一个想法,而这成为一个出口。很多随意而为的东西,播客这些等等,很多暖心的东西。

在找钱方面,Kickstarter 不是把退出或者 IPO 作为目标。Chris Sacca 是早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但那是出自他的私人账户,金额也不大,所以也没有特别直接的目的,更多是觉得有意义。后来引入了一家真正的投资公司,但不是多大的数目。到那个阶段他们几个创始人都还没有固定的工资,可能不规律的能拿到 3000 美元一个月,那时候 Kickstarter 还没有收费,所以这点钱也不能保证可以给多久。在第一年上线后,Perry 的工资差不多是 6-6.5 万美元。在六个月免费期后的一年,Kickstarter 实现盈利,Perry 成为了 CEO。

在 Kickstarter 发展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逐渐发现它成为了一个给一些新硬件、新的科技小物品做展示的的发布平台,越来越让人觉得它成了一个“商店”。这是违背 Kickstarter 创始人意愿的。于是他们针对产品设计类的项目审核流程进行改良,使之不同于一般的创意型领域,像电影、唱片这些。Perry 说道:“有一个危险是,我们发现人们在 Kickstarter 上支持某个项目,好像觉得是‘哦,我要买这个,就好像我在 Amazon 买东西一样,它会在这个项目发起人承诺的时间发货’。 我们觉得用户需要理解,Kickstarter 不是一个商场。如果你支持一个短片,你不会期待这个短片是你看过最好的短片。但是当人们买科技产品的时候,不能带着像消费者一样的期待。所以我们规定,作为项目发起人你要说明原型开发到什么程度了,以及你的风险和挑战是什么。在交费环节,我们告诉用户这不是一个商店,并说明我们的审核流程,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情况。我们想要人们去独立做决定,但是我们提供一个背景信息。”

Kickstarter 也遇到过有的公司提出有新产品要上线,希望可以和 Kickstarter 合作,把他们放在首页,帮他们引流,最后的款项也给他们更大一部分。Perry 不允许这样的情况放生。他说,这个网站是开放的,你建立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上传你的项目,推广你的项目,跟其他人一样。有的人会照过来,说签个合同,让我们特殊对待,你不比那些在网站上推广他们第一个项目的年轻人更特殊,这个网站是为了给那些想要实现自己想法的人,所以只要去做就行了。最近 Kickstarter 的众筹金额总数超过了 30 亿美元,Perry 非常高兴这个网站可以帮助到那些真的非常缺乏融资渠道,或者融资渠道限制很多,或者是必须要把自己原始的想法改头换面自己都不喜欢了才能获得融资的这些项目。

Kickstarter 给社交摩擦力提供了另外一种出口。Perry 打了个比方说,如果有天我和朋友在咖啡馆聊天,我说我要做一张唱片,我的朋友也不好意思伸手给我 5 块钱作为支持。但如果我把这个项目上传到 Kickstarter,很多朋友会很乐意来支持我。就是这种社交摩擦力的存在,在 Kickstarter 上可以移除它,甚至让它成为对社交有积极效应的方式呈现。这是人类正常的情感,人们想要互相帮助,把好的、有趣的想法变为现实。我们在中间什么都没做,我们只是使之成为可能。

主持人问,Kickstarter  只收取整个众筹成功金额的 5%  作为费用,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多收一点?Perry 说,如果说到要多赚钱,人们可能不会谈论要多收用户的钱。人们会谈论要融几百几千万美金,让公司扩张,开拓国际市场,大型市场营销,或者卖掉公司,一下子赚很多钱。但是我认为,总得有些其他的方式,让成立公司不仅仅作为最大化利润的唯一渠道,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企业是个人的话,它会是个反社会人格。” 当你创造了些什么时,你想要去分享它背后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从一开始我们想保持在自己名下,所以外界的力量不会使其扭曲。两年前我们成为了一家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我们仍然是为了盈利,但这意味着董事会和高管的责任是去把股东利益与更宏观的股东利益平衡,包括环境、不同的社区。

Perry 如今已经不是 CEO 了,而是董事会成员之一。Kickstarter 在稳定成长,组建了优秀的团队。现在他有时间做更多艺术领域的项目,或许他可以上Kickstarter 去为他的点子众筹了。

月野耕在吃草:学习笔记

How I Built This 播客笔记 | Kickstarter Perry Chen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How I Built This 播客笔记 | Kickstarter Perry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