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疫情,大家都长时间呆在家里,每天期望日常生活的回归,计划着下一次外出、社交和旅行;也有不少朋友说,似乎能多体会一点圈养鲸豚的痛苦了——毕竟它们的圈养环境更加贫瘠受限,有的还没有家人朋友在身边,而且它们的禁锢几乎看不到尽头。
01
虎鲸Keiko的故事
在仅有的少数被野化放归的鲸豚里,最为人所知的是电影《虎鲸闯天关》(Free Willy)里的虎鲸Keiko。
1998年时,生活在俄勒冈海岸水族馆中的Keiko丨Wikimedia
Keiko是一头雄性虎鲸,原本和鲸群生活在冰岛海域。1979年被人类捕获时,它还不到3岁。
Keiko最初被卖给冰岛的一家海洋馆,三年后,又被卖给了加拿大的Marineland海洋公园。在这里,Keiko开始了为游客进行表演的生活。
1985年,Keiko再次被转卖,被运往墨西哥的Reino Aventura游乐园。Keiko在这里度过了11年,期间除了偶尔被放进水池的瓶鼻海豚,他没有见过任何鲸豚同类。
1993年,游乐园里的Keiko被星探发掘,成为了电影《虎鲸闯天关》中虎鲸“威利”的扮演者。电影中威利是一头被人类捕捉后卖给海洋馆做表演的小虎鲸,少年杰西目睹了他在海洋馆受到的奴役和伤害,最终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让威利重获自由。
电影《虎鲸闯天关》海报。影片中虎鲸威利的故事,唤起了人们对圈养鲸豚的关注丨《虎鲸闯天关》
电影上映后,威利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幼年就被野捕与家人失散、被圈养和强迫表演,Keiko和威利惊人相似的遭遇,让很多公众开始呼吁,希望给Keiko一个更好的归宿。
于是在1994年底,电影制作方华纳兄弟联合电讯业大亨克雷格麦考(Craig McCaw )成立了“Free Willy-Keiko”基金会。科研机构、动物保护机构还有数百万普通公众,特别是小朋友们,也积极捐款来营救Keiko。
1995年2月,基金会出资,在俄勒冈海岸水族馆给Keiko修建了一个康复池;次年,Keiko搭乘UPS包机来到这里。在康复治疗期间,Keiko的身体情况大幅好转,它的皮肤病、口腔溃疡和肺炎都得到了控制。它还开始学习捕食活鱼的技巧,逐渐脱离对人类的依赖。
经过一年多的休养,在1998年9月9日,Keiko终于又回到了它出生的冰岛海域。在冰岛西南的克莱茨维克海湾,人们建造了一座长约76米,宽约30米,深度约为9米的围网。在这种半野外的生活环境下,Keiko得以继续进行野化放归训练。
在俄勒冈机场,Keiko被装在特制的运输箱中,等待飞往冰岛丨Wikimedia
1999年是Keiko真正回到大海的第一年。它不用再像被圈养时那样,花费很多时间浮在水面乞食和找人类互动,而是可以专心享受围网和海湾里的自然环境,进一步自主觅食,在行为上也渐渐接近野外的虎鲸。
2000年开始,每个夏天工作人员都会驾船带领Keiko游出围栏,去野外虎鲸定期造访捕食鲱鱼的海域。根据这里野外虎鲸的活检取样结果来看,Keiko和这片海域中至少两个基因型的虎鲸有类似的基因——这说明他可能和这些虎鲸有亲缘关系。
到了2001年,Keiko和野外虎鲸的互动增加了不少,独自在野外生活的时间大大变长,活动范围也扩大到整个克莱茨维克海湾和韦斯特曼纳群岛海域。
2002年,Keiko甚至独自跟着野外的虎鲸游历了近1个月,后来更是从冰岛南部一路游到了挪威,距离长达约1900公里。Keiko和野生虎鲸之间也慢慢建立起了信任。
2002年10月,人们在挪威拍摄到了Keiko丨Mark Berman /earthisland.org
另外,通过读取安装在Keiko背鳍上的传感器,人们发现Keiko的潜水能力也有了大幅进步。前两年它最多只下潜到水下35米,单次下潜的时间也不长;而到了2002年,它的最深下潜记录达到了75米。人们还观察到它有弓起身体,抬高尾鳍等做深潜的准备行为。
Keiko途经的海域充满了虎鲸爱吃的食物,它潜水的模式也表明他会主动捕猎。因为人们无法随时随地观察它,所以还不清楚它是否参与了野外虎鲸的集体捕食,但是在其他虎鲸狩猎时,Keiko肯定吃到了东西。他刚刚出现在挪威时,看起来非常健康有活力,兽医的体检也证明,在没有人类照顾的情况下,Keiko完全没饿着肚子。
后来,Keiko跟着一艘捕鱼船来到了挪威的哈尔萨自治市。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看Keiko,工作人员和当地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控制人们和Keiko亲密接触——毕竟作为一头长期被圈养的虎鲸,如果不能摆脱对人类的依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试图接近Keiko的游客丨BBC
可就在此时,Keiko的身体情况出现了异常。他变得没有精神,常常像浮木一样待在水面。2002年底,工作人员引导Keiko游到了挪威的Taknes海岸,并在此护理照顾Keiko。
然而,Keiko的健康在2003年12月出现明显恶化。在生命最后几天,他明显丧失食欲,且没有活力。12月12日,人们发现Keiko死了,死因为急性肺炎(这也是圈养鲸豚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12月15日,沿岸的居民们将Keiko埋在了Taknes。当地的小朋友给Keiko堆了一个石冢,石头上刻着大家对Keiko的思念。
至此,Keiko结束了近27年的鲸生。
纪念Keiko的石冢丨atlasobscura
Keiko最初的名字是Siggi,后来又被改名为Kago。而Keiko这个名字,是他在墨西哥游乐园时被赋予的。这个女性化的日本名字,有着“幸运”的含义。可讽刺的是,最终Keiko并没有等来属于他的幸运。
02
野化放归,是浪费钱?
被野捕圈养用于公开展示和动物表演的鲸豚,的确很少能有机会被野化放归。而这少量的野化放归案例,也都是由科研机构和民间团体施行的,而不是由罪魁祸首——圈养鲸豚产业,主动实施的。
相反,圈养鲸豚产业还在千方百计地阻扰鲸豚的野化放归。
从野化放归Keiko的提议被搬上议程,圈养鲸豚产业就认为,对Keiko的野化放归是一场浪费钱、浪费时间的尝试,是动物福利倡导者和动物保护组织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
Keiko死后,圈养鲸豚产业更是抓住机会宣称对圈养鲸豚的野化放归是“谋财害命”,“圈养”才是保育的中心,是保护鲸豚的诺亚方舟。
鲸豚表演会给游客传达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这些海洋哺乳动物就是供人们娱乐的,它们也“乐于”被圈养在小小的水池里,和游客“快乐”地互动丨needpix
圈养鲸豚产业试图将圈养环境描述成“安全、可靠”的,而将动物的野外自然栖息地,说成是“危险”和“充满威胁”的。这种说法不仅是以人类为中心而忽略动物本身,也不利于激励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当一个物种丧失野外栖息地,它们的野外种群都难以为继,又何来的保育?更何况,目前被圈养的鲸豚,绝大多数都是野外捕捉自健康和并未被破坏的地区。
另外,没有任何一种鲸豚(无论是瓶鼻海豚、白鲸还是虎鲸)在圈养条件下能够维持稳定的个体数量,因此依然需要不断捕捉野外个体来增加圈养种群的基因多样性。而且,圈养下人工繁殖的后代也从未被放归野外——没有任何圈养繁殖计划,是真正以保育为目的。
水族馆光秃秃的水池,完全无法满足这种活动范围大、智商高、社会性强的动物的需求丨GreyHobbit / flickr
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包括来自鲸豚圈养产业内部的数据都表明,圈养鲸豚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不及野外同类,动物的平均生活寿命也远低于野外同类。这表明被圈养的鲸豚遭受的压力和痛苦要远高于野外环境中的同类,而且这些问题还是圈养环境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
2019年,中国鲸类保护联盟的科学顾问Naomi Rose博士来到中国,对某海洋馆进行实地考察。在短短的观察中,我们看到了圈养条件下,虎鲸类似人类催吐的异常行为和各种刻板行为,看到了园方试图圈养、繁殖虎鲸的一些准备动作,看到了白鲸的极端无聊,看到了远洋型深水活动的里氏海豚在浅浅的水池里暴晒丨中国鲸类保护联盟圈养鲸豚产业时常表达自己支持(不涉及野化放归的)科研的立场,例如对鲸豚类行为和繁殖的研究。可事实上,这部分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圈养历史,里已经被了解得很充分了。而且圈养条件下鲸豚的繁殖行为,是不自然和不典型的,依赖这些研究结论,可能对动物在野外的保育和管理造成影响。而对其他动物自然行为的研究,更难以在圈养下得到可靠的结果。
想象一下,如果只观察被单独监禁的犯人,是否能得到准确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类行为?
未来对鲸豚研究的方向,无疑是朝着减少侵入性和人为干扰的野外研究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如活体组织采样镖、卫星标识、无人机和水下遥控装置的应用,以及野捕和野放技术的改进,也进一步让“圈养动物来做研究”成为历史。
Keiko背上携带的记录设备丨Thorbjorg Kristjansdottir /Marine Mammal Science(2009)
03
Keiko留给人们的经验和启发
鲸豚成功野化放归有几个关键要素:
1. 动物被捕捉时年龄不算特别小,且掌握了一定的野外生活能力。
对比:Keiko被捕捉时尚处幼年,在后期野化放归时,人们花了很多时间教它捕食活鱼。
2. 动物圈养时间不长,文化丧失还不严重,这样野外种群接纳它们的几率才会大一些。
对比:Keiko被圈养的19年里,除了偶尔被放进池子的瓶鼻海豚,完全没有任何虎鲸同类与之作伴。分析Keiko叫声的科学家发现它的语言很单一,其中还融入了瓶鼻海豚的叫声和类似圈养池维生系统的机械运作声。
3. 人们清楚知道动物最初被捕捉的地点和种群情况,并且选择在鲸豚的同类出现时野放。
04
庇护所:为了被剥夺野外生存能力的孩子
而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鲸豚个体,还有鲸豚庇护所这一选项。
海滨庇护所能给动物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以及更自然的生活环境。一个完整的海滨庇护所包括:满足动物生理和行为需求的自然环境(公海上围出来的如海湾、潟湖、入海口等海滨水体),员工、兽医和研究者等专业人员,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婴儿用品公司满趣健(Munchkin Inc.)资助的Whale Sanctuary Project规划设计图。目前该庇护所已经在冰岛赫马岛海域建立丨Whale Sanctuary Project
由于大部分庇护所接收的动物,都无法完全在野外独立生活,需要人类的照料,但是在这里它们的日常生活是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会再被驯养员严格管控。
庇护所的动物也不会参与繁殖。毕竟当亲代都不具备野外生活的能力时,它们的孩子自然也无法习得这些必备的技能。
若有一天某个庇护所里没有任何动物了,庇护所还可以作为救护中心,给受伤、失去母亲或搁浅的海洋哺乳动物提供救助和康复。
英国默林娱乐公司 (Merlin Entertainments)在收购上海长风海洋世界后,被圈养在海洋世界的两头白鲸,小白和小灰,已经被顺利送达冰岛,目前正在暂养池恢复体力和接受野化训练。一切顺利的话,在今年春天天气适宜时,它们就会入住位于克莱茨维克海湾的庇护所丨ausleisure.com.au
相信随着大家对圈养鲸豚产业给野外种群、被圈养个体造成的问题的不断了解,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通过书籍、纪录片和负责任的野外观察来真正了解鲸豚,了解它们的自然行为、家庭结构以及栖息地状况,支持以保护栖息地为主的保育。
期待不再有鲸豚被野捕圈养,甚至不再需要鲸豚庇护所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Whale be free。
作者:23 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