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目标并非是一个亿的那种。
电影《朱莉与朱莉娅》中,在政府部门处理善后的朱莉,和老公一起搬到皇后区,房屋狭小,交通拥堵,工作琐碎无趣,就连好友聚会都变成了被迫听人炫耀的煎熬。
曾经有过作家梦想的她决定开始写博客,主题就是花一年时间,将她特别珍爱的美食书里五百多道菜全部做一遍。
而这本书的作者朱莉娅,四十年前,跟随外交官丈夫移居法国巴黎,开始学习法式料理,并创作出畅销全美的美食书,她无疑是美食领域的神话。
电影在两个时代里交错进行,一边是半个世纪前的法国,一边是现代化的美国,同时讲述了两个女子在美食的世界里,感悟人生喜乐。
我满心舒畅地看过片子,却在豆瓣里看到一个对朱莉充满了嘲讽的评价。
大意是说,朱莉不过是借着朱莉娅成了名,她的境界远远比不上朱莉娅对于美食和爱的纯粹。在朱莉的世界里,赢得粉丝关注,可以出书成名才是唯一值得欢喜的事情。
而这样的评价,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有那么一瞬间,我开始怀疑,现实主义与心理阴暗的界限,究竟在何处。
对于最开始的朱莉而言,每日接听来自各种陌生人或愤怒或悲伤或无聊的倾诉,心理状态时时刻刻濒临高压。
回到家里做好吃的,是她能给自己最好的解压方式,那是她在现世种种无奈中少数可以自己把握的事情。
她开始写博客,纵然有赌气有不甘,却是真的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
她把朱莉娅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内心深处自然也是渴望可以更靠近她一点,更不平凡一点。
世俗么?也许吧,有错么?我不觉得。
很久之前有个美食作家来做新书签售,我好奇去参加,在此之前对她没有丝毫了解。
说起来这位美食作家的丈夫同样是外交官,她也是跟随着丈夫满世界跑,顺便积累了各地菜肴的做法心得。
我看着她在台上举止优雅,言谈笃定,心里也升腾起一阵羡慕,甚至闪过一丝念头,一会儿也去买一本,回去照着做吧。
而这个念头,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甚至于,出了那家书店,我就忘记了。
朱莉跟着朱莉娅的美食书做菜这件事,也许不够纯粹去功利化,也许有作秀的心思,也许期待着关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那是她真的感兴趣并且热爱的事情。
否则,多半会如我这般,即便一时冲动,也会很快抛弃。
对朱莉而言,每天跟着朱莉娅体验做一道菜,并将这期间的感悟与牢骚,心得与见解记录下来,都成了调剂枯燥生活的乐趣。
而来自陌生人的回应,当然重要,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当然还是希望自己发出的一点光,即便微小,也能被人接收到。
做菜对她来说是任务又如何,这期间她表现得急功近利又如何,至少她在限定的期限里认真完成了,此后获得的名气与追捧,都是她一年以来坚持的成果。
又有多少人曾经一闪念有过或大或小的目标,但却根本没有坚持几天呢?
更何况那个住在巴黎的朱莉娅,看起来更能够珍惜美食与爱的朱莉娅,也同样争取过蓝带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认可,欣喜于亲人朋友的赞赏,沮丧于出版社的退稿。
她也曾一边努力研习食谱,一边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幻想书籍出版后受欢迎的样子。
我甚至想到,如果她和朱莉一样活在网络时代,也一定会在博客上撰写她的美食与生活,期待着陌生人的评论与反馈,期待着来自外界的关注和认可。
承认自己在意这一点,承认自己是俗人,并不丢人。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过上平庸的生活。
我始终无法明白,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怎么就成了维持平庸了呢?
朱莉们也许始终无法达到朱莉娅的高度,但是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认同,让自己的小日子,因为那么一点小目标,有了些许的小变化,又和“平庸”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也许终究不是那个“影响世界”的朱莉娅,但却可以如朱莉一般,为自己定个小目标,坚持地久一点,再久一点。
有时候也会泄气沮丧,但总还是会收拾好心情,期待着转过弯,能够撞到意想不到的小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