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选择慈善机构,比做慈善重要

最近最受争议的娱乐新闻:郭德纲徒弟生病众筹100万,北京两套房,付不起医药费。

4月8日,郭德纲的徒弟吴鹤臣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5月1日,其妻子张泓艺在水滴筹上发起了金额为100万的募捐。

随后媒体曝光,吴鹤臣有医保,有房有车,家庭月收入过万,且治疗脑溢血的手术仅花了10万元,却申请众筹10倍。网友激愤,舆论哗然。


01

这让我想起了奇葩说的一期辩题《给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我这种行为是不是蠢》,正反方皆有理有据。正方认为捐款是出自人性善良的本能释放,反方则认为善良的人需要练就菩萨的千手千眼才能真正实现菩萨的慈悲心肠。

起初,我倾向于正方。源于对生活的敏感性,我容易被不幸触动悲伤的情绪,总是希望通过施以援手加以缓解。可能我的力量十分薄弱有限,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但我毕竟做了努力,不会于心不安。

记得一次与朋友逛街,刚巧遇到路边有人乞讨。虽然手脚齐全,但写在地上的故事也动人,大意是外出见网友被骗,又遇小偷,身无分文,求些回家的路费。

我预备给些零钱,朋友制止了,拉我快速离开,说大概率是骗子。我心中尚有不忍,人家万一是真的呢?

朋友说,如果你的帮忙助长了他不劳而获的心理,你还觉得你做了善事吗?

我哑然,因为做这些举动更多是慰藉我的不安,至于结果,我默认都是好的。朋友的质问让我不得不正视结果的真实性。

她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和尚与屠夫是邻居,他们相约每天谁起得早就叫另一个人起床,就这样过了几十年。

后来,两人都过世了。屠夫上了天堂,和尚下了地狱。和尚不服,争辩说我吃斋念佛几十年却入地狱,屠夫每日杀生却进天堂,是何道理?

判官说,你每日叫他起来杀生,他却叫你起来念佛。这就是你们不同的功德。”

行善非真善,可能结恶果。下次在捐助前,是不是除了情绪的冲动,还要理性的思考?

02

于朦胧版的《新白娘子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许仙这个角色的转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部电视剧改编是否成功。

这版的许仙不弱,表现在他医术高、懂推理、细心周到且身体好,不是传统意义上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而是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阳光俊才。

有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端午将至,酷暑当头,很多贫民劳作中暑了也并不敢进医馆求治。白娘子建议免费义诊,许仙拒绝了。

许仙拒绝了,我当时很诧异,这难道是准备自毁主角光环?只见许仙道,我们是开医馆的,不收费如何营生?若是免费义诊,恐怕会得罪整个临安城的杏林馆。

白娘子到底是不食人间烟火,对许仙的这个理由很不满意。但许仙接着给出建议:可以熬些清凉解暑的汤药免费给过路的穷人,每月可择1日义诊,为贫苦的人减免些医药费……

行善只是一念之动,但好的出发点未必会形成好的结果,以结果为导向来筹划行善的方式,确实值得思考。

许仙角色的变化,或许也反映了时代进步后,人们对于善良的一些深入思考。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更喜欢不弱的许仙。

03

只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只有一个,菩萨有千眼千手,普通人没有。我们空有于心不忍的本能,却无甄别真假的精力和眼力。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宁可放弃结果,只看眼前。

于是,善良就这样被利用,被消费了。

不明真相的我们,很乐意为自己的不忍之心买单。但随之而来的如吴鹤臣之类的真相就很让我们伤心,当伤心变得寻常,心就会麻木,就会漠然,就会冷心。

善良被过渡消费,就会成为负值。面对不幸时的冷漠,无疑雪上加霜,进而晾成更大的不幸。

那么,出路在哪里?

张泉灵在节目中站起来呼吁,请大家捐款时选择专业的慈善机构。虽然有些慈善机构的不正规运行伤了很多人的心,但慈善的专业化运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起初,我不愿意相信,但现在,我愿意去听一听。

真正的行善,不是捐助时给的一笔钱,而是这笔钱最后真正发挥了救助的最大效果。

就像前两日我写的文章《与其悲伤,不如成长》,专业慈善机构的救助方式或许会违背我们的本能意愿,但它恰好制约了我们本能的冲动。在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时,合理有时候比合情更重要。

轻松筹、点滴筹的发起源于善念,但若缺乏合理的管理、规范和制约,就会变成社会的“滥好人”,人人都喜欢拉其背锅、垫背,却不会真正从心底去尊重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选择慈善机构,比做慈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