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理解

                    一種理解

             生命的脆弱性与顽强性,矛盾的存在着。

静静着坐在图书馆样本阅览室(sample room),一个靠窗的位置,左手边是一叠书,最顶上是全球通史上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下一本是全球通史下册(1500年以后的世界),再下面的分别是:爱的哲学,小说笔记;昆虫记。

现在看完的只有全球通史上册和爱的哲学,其他的书,接下来的时间里,是看不完了,就打算先将她们归还原位,来日方长。

图书馆阅览室有一条规定:禁止将书籍带入。特别想将一本带进来继续看完,却无奈瞒不过检测机器。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故事的名字很长,初看还以为是一本爱情类型的书籍,然,内容却天差地别,每一本书,当你没有真正的看到她的内心时,你永远不知道他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故事的叙述极为分散,是一种笔录体,记录下了采访者的话语,书于纸上。

刚看完一两章时,震惊不已,几乎全世界众所周知的是,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后,那宛如末日到来般的核爆恐怖。

但几乎鲜为人知的是在前苏联统治下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事件。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覆盖大范围区域内的面积。

这次灾难所释放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的400倍以上。

多么骇人听闻的数字。

直观的数字给人以表象的认知理解,而对于真正经历了切尔诺贝利核爆事件的人们来说,数字不具有任何意义。

生命的脆弱性与顽强性,矛盾的存在着。

土地被污染了,

河水被污染了,

家禽牲畜被污染了,

一切的一切都被辐射包裹着,披上了一层洗不清,刷不掉的“发光”外衣。

切尔诺贝利核爆,迫使数以万计的人背井离乡,流亡四处,过着彷佛重回原始石器时代般的生活,躲避着任何活动的生物,红眼疯狂的猫狗,失明的麻雀,追逐他们的人类。

死亡是切尔诺贝利的主基调,当习以为常时,没有再会惧怕它,它甚至成为了一种解脱。

生命又如薄纸般,在火焰中燃烧殆尽,不留一丝痕迹。

经历过列宁格勒时代的士兵回忆道,硝烟四起的战争,人人都知道,一切都将会过去。可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它算是的话,没有人知道它何时会结束,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不计其数的人,被派遣到切尔诺贝利,进行掩埋工作,掩埋所有的东西,屋顶、家具、牲畜甚至是用土埋土。

他们原本都有各自的姓名,但是到了这里,姓名不再属于他们了,他们只有同一个称号——清理人。

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年轻的士兵,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屋顶工作着,规定是几十秒间来回一次,可,实际确实,几分钟还会一次,即使更长的时间都是极为平常的事情。

他们身着铅衣,外叫铁锹,总计可达40公斤。

在这里有一段流传:美国的机器上屋顶工作,几分钟报废了;日本的机器上屋顶工作,几分钟也报废了;苏联的机器上屋顶,两小时仍完好无损。

他们就是机器,清理核爆现场的机器,与死神同行的机器。

同时他们也是英雄,他们不是核爆受害者,是幸存者。

故事很长,叙述者很多,生命的延续仍在继续,每个人又都顽强地活着。

最初消防队员的遗孀;参加清理任务的士兵;冒险的摄影师记者;

无作为的苏联环保部门主任;试图说真话的物理学家...

核爆的影响,不仅仅在当代,它会影响着下一代,下下一代,你无法知道它的威力到底会有多大。

这个时代里,生儿育女并不是一件举家欢喜的事情,它带来的是恐惧。

书中提到了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的祖先,再准确的说,是东斯拉夫人。

全球通史中提到了,拜占廷和斯拉夫人,随着拜占廷帝国的衰落灭亡,不同的民族开始了混战,各自为政,其中讲到斯拉夫人最初起源于今俄国与波兰的多沼泽边境地区,分别向东和向西迁移。

最后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起了公国,几个世纪的演变成了苏联,再到今日的俄罗斯。

以上提到的都是一种理解,既是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是文化知识的理解,在不同书籍之间建立起关联。

犹如《狼图腾》中叙述的是人性中的狼性与羊性的比例,全球通史中描述的是一种经济政治的变革,每一个朝代的开始都是经济复苏,百姓生活安稳,而在朝代的末期,经济都是最能体现的表象——入不敷出,加重赋税,百姓流离失所,农业荒废,税收减少,恶性循环。

看过这样的一篇文章,读书到底读到那里去了?

读书就好比如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吃饭,总有一部分最后融入我们的血肉中,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无论小说也好,传记也罢,或是历史书籍等都无所谓,当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世界似乎变得不一样了,看待事物的眼界也不再如从前了。

那些无法解释的成就,变得都有着唯一的答案:坚持,坚持,再坚持。

JZX

2016年6月29日

一种理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