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李佩甫如中原挺拔的皂 角 树
皂 角 树
张超我
我农村老家的门前,有一棵皂角树,我们村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一棵又高又大的皂角树。农人们称皂角树为“叫叫树”。这种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树冠广阔,生命力强,在大平原上每个村子都能看到它接天连云的挺拔英姿。每年秋后硕果累累。儿时经常在皂角树下捉迷藏,玩游戏,用稚嫩的童声齐唱:叫叫树,八丈高,威武将军挎大刀,秋风吹来响号角。因为皂角树结的果实极像一片片宝刀,秋风吹来,皂角在树上哗哗作响,好似激战前吹响的号角,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皂角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在没有发明肥皂洗衣粉的时候,更确切地说是大平原上的农人们还用不起肥皂洗衣粉的时候,皂角是去污清洁的唯一洗涤材料。怪不得家家门前都要栽种一棵皂角树呢。
每次见到著名作家李佩甫先生,我不由联想到这种遍栽大平原上的皂角树,刚毅、挺拔。有大平原宽阔的胸襟,有大平原博大的包容。佩甫先生像皂角树一样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像皂角树一样不惧凄风苦雨,依然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记得少年时,由于对文学的酷爱,不知天高地厚地做着海市蜃楼一样飘渺的作家梦,那时候,读到了佩甫先生的系列小说《红蚂蚱、绿蚂蚱》,读到这部小说的时候,令我彻夜难眠,激动不已。知道作者是我们许昌人之后,更觉亲切,这部小说的那种童年回忆里蕴含淡淡的愁绪,苍凉的氛围,诗的语言画的意景,让我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小说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离的那么近,又隔的那么远,通过这部小说,我下定了要拜李佩甫先生为师的决心,当时,下决心要去拜望李佩甫先生的想法是那么炽热,又忐忑不安。我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一个代课教师,去拜访一位已经成名的作家,人家会搭理吗?
在这样徘徊犹豫的焦虑中,命运给我安排了一次拜见佩甫先生的机遇。那是上世纪的一个初夏,许昌市举办一次文学讲座,我有幸被通知参加,在这次讲座上,邀请佩甫先生为全市的几百名文学爱好者授课,在这次讲座间隙我怯生生地拜见了我心中崇拜已久的佩甫先生。面前的作家与我想像中的大作家派头完全不一样,他瘦高身材、谈吐风趣、平易近人,这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佩甫先生的距离,从那次讲座开始,开启了我们之间20多年的师生友情,也启动了我迈向文学之梦缓慢的脚步。
随着岁月的涓涓流淌,我对佩甫先生越来越熟悉。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按佩甫先生说话说往上数三辈都是文盲,由于对文学的喜爱,他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大量阅读,那时的佩甫先生像饥不择食的饿汉一样,无论逮住什么书报,甚至是只要带字的纸片都要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对当时的阅读,他有一段风趣的自我解嘲:好就好在父母不识字,只要读书就是好学生,不管是与学习有无关联的闲杂读物,父母从不阻拦呵斥。他有一段时期曾经一下办过四个借书证:许昌市图书馆借书证,许昌县图书馆借书证,许昌工会图书馆借书证,许昌文化馆借书证。大量的阅读丰富了佩甫先生对人生的认识,开阔了对世界的认知。是书籍把他的心撑大了,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佩甫先生还有一段丰富农村经历,因为父母工作忙,无暇照看他,便把年幼的他送到乡下姥姥家,在农村姥姥家艰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对农民的爱,佩甫先生很多作品中都有少年时那一段生活的影子。
比如:自小,在姥姥的“瞎话”(故事)中慢慢睡去……,比如:舅舅、皮笼头,打一鞭,屙一溜……
佩甫先生还有一段“知青”经历,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他在农村深受群众的信任,被选为生产队长,曾经带领群众拉着架子车,到煤矿拉煤,一千多斤的重载拉上二、三百里地,架子车上放着整布袋的干馍,渴了到路边找口水喝,饿了啃口干馍……
正因为他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亲情,对农业的关注,佩甫先生把他的文学之根深深根植在丰厚的豫中大原,像皂角树一样根深叶茂,他把“平原”作为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大平原之于李佩甫和沈从文之于凤凰苗寨,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贾平凹之于陕西南乡。一个作家不能成为一个文学的流浪汉,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在自已营造的精神家园里春种秋收,喜笑怒骂,颐指气使,纵横捭阖。因了佩甫先生有了“平原”这一块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广种薄收,先后创作出了《无边无际的早晨》,《豌豆偷树》、《羊的门》、《城的灯》、《等等灵魂》、《生命册》、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优秀作品。
每当我问起佩甫先生,创作成功秘决是什么,他总是认真地说文学创作没有秘决,只有多读多写,不断地丰富自己,加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积累、深刻认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就是生活。认识可以照亮生活。他曾就创作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他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写好后,对书名不满意,为一部小说的书名整整思考了三个月。
佩甫先生不管是在文学讲座上,还是在平时的交谈中,常常谈起他的俄罗斯之行。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期间,有几件事让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访问圣彼得堡二战纪念馆的时候,当他看到二战时,德军围困圣彼得堡整整三年,城市被德军炸成一片废墟。在内无粮食弹药,外无救援之兵的困境下,圣彼得堡饿死居民达100多万人,而却无一人投降。他说这是一个多么骄傲的城市,多么顽强的民族!怪不得在圣彼得堡二战纪念馆的墙壁上这样写着:“石头啊,你要像人一样坚强”。他说我们中国人常要人向石头学习,而俄罗斯人却要石头向他们学习,这是一个多么骄傲和坚强的民族!还有一件事也让佩甫先生感慨颇深,那是在普希金广场,一个俄国乞丐向他讨钱时说:中国人,给点钱吧,你们也像我们这样过。他说这是一个多么自负的民族!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在文化心理和文化差异方面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性格是何等的风格迥异。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的精神。这就是佩甫先生,他时时处处在观察,在学习、在思考,用文学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
上世纪的1992年,佩甫先生正在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高强度劳动创作电视剧《颍河故事》,突然接到许昌老家打来的电话:父亲病重。心急火燎的佩甫先生匆忙坐车,就往许昌老家赶,半路不幸出了车祸,当时他身受重伤,血流如注,他血人一样坚强地站在路中央,拦车自救,最终拦下一辆警车,把他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在病床上,佩甫先生强忍痛苦,心中一遍遍默念:石头啊,你要像人一样坚强。为文学、为父母、为妻儿,更为心中的梦想,自己不能倒下,要顽强地活下去……
佩甫先生以他特有的坚韧和执著,在灾难中挺了过来,他康复出院之后,又投入他紧张而繁重的创作之中。
我常说:李老师,你就像大平原上那颗最高大、最挺拔、最顽强的皂角树,雄姿 英发,生命力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