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必备五项硬知识

记得在进入千禧年的时刻,大家都在讨论现代社会需要哪些技能?当时普遍公认的是三大技能:英语、计算机和驾驶。

不知不觉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来反思一下这三大技能还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1.随着各种神经网络语音翻译软件应用的兴起,智能识别不同国家的语言并可同时发出声音,翻译市场越来越激烈,当然价格也越便宜了。如果对翻译质量要求不苛刻的话,以文字笔译为例,百度翻译报价每一百万字只需要49元。

2.计算机这个知识密度非常高的行业,更新速度非常快,“码农”们感叹稍不留神就过时了。还记得诺基亚被失业的技术大牛吗?别跟我抬杠通信与计算机的区别,我只是类比而已。

3.至于驾驶,且不说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驾驶,就拿传统的人工驾驶来谈吧。随着滴滴打车等共享软件的兴起,很多拿了驾照的朋友基本上让它闲置。为什么?因为如今各大中城市的车太多了,自己开车找个停车位都不容易,还不如打车省心。


千禧年的时候,我们高喊:互联网时代来临。而现在呢,我们又高喊:人工智能时代来临。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将会有400多种职业会消失。在极大地解放人类脑力劳动的同时,我们也深深的担忧:正处于这个技术转型变革时期,为了防止被淘汰,需要哪些硬知识?掌握哪些硬技能?

为何要加一个“硬”字?原因是网络上很多类似于心灵鸡汤的答案,比方说形象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求知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等等。听的时候觉得确实有道理,但听完后接下来该具体怎么做?似乎就一句“仅仅提供思路而已,具体结合自身实际”打发给喝鸡汤的人了,让人感觉心里有点虚,没有很明确的指导意义。

诚然,每个人由于所处的各自环境不一样,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储备、实践技能也不一样,所以确实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加上时代变化越来越快,千禧年的“三大技能”都贬值得厉害,更不用想等待上个世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金句。对于迷茫期的现代人,尤其是长期以来习惯应试教育的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安安心,垫垫底。

那我就讲些个人的小看法吧。只讲硬技能,不灌鸡汤。只讲通用的,不讲专业的。如果以下技能与你所从事的专业存在交集,那就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吧。


首当其冲的是医学类的知识技能。

如果不是医学科班出身,懂一点关于医学的科学知识,倒也无妨。一旦失去健康,你所拥有的财富、地位、荣誉等,都会全部归零。问题来了:医学本身很难,外行人学到哪个深度位置就差不多了呢?第一、学会辨析伪医学,不被各种所谓“养生”、“气功”大师所欺骗;第二、学会理解医护人员,能够与他们更好地交流;第三、学会心理健康调节,及时排除亚健康压力负能量;第四、学会运动锻炼与购买保险,将疾病所带来的身体痛苦和财务风险防范。顺便保持更好精力、更好身材、更好容貌,何乐而不为?

其次,我认为是法律类

先别急着嗤之以鼻来一句“中国人情社会,会搞关系就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资源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需要相对统一的游戏规则。法律工作者往往能遇见曾经不屑“法律有屁用”的人,会因为婚姻、房产等问题又“屁颠屁颠”地过来请教细节的情形。如果之前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或者有一些法律意识,把一些法律风险防范在外,可以减少你很多的烦恼。与医学类似,法律方面的学习,做到防蒙防骗、沟通交流即可。别因搞不懂“定金”与“订金”法律概念,而大呼上当。

第三,我想说的是语言类

之所以说“语言”,而不是“英语”。原因在于,确实存在很多人苦学英语多年反正用不上而荒废的现象。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事情上,那就认真用好母语吧。别满不在乎母语的练习,类似汇报、演讲、销售等考验母语能力的场合,你确定能够游刃有余?至于最大的外语——英语,除了报之以工具性的观点外,建议增加一个思维性的视角。同样不谈虚的,世界上知识价值密度高的学术文献,绝大部分都是用英语写。尽管有翻译后的成果,但很多背后隐性知识需要英语环境来诠释。道理就同《诗经》的英文版不及文言文版一样,就是没有那个味儿。现代文明成果大部分是用英语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熟练地使用英语,可以快速帮你打开现代文明成果的世界。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时代,人们争相学习拉丁文,来尽快打开当时文明世界一样。学到哪个位置呢?能够较为流畅地阅读你所属行业的英文报刊即可。不要觉得难度高不可攀,其实行业越精细,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就越有限。即使英语翻译的牛人,很多专业性的单词都不认识,并不比你有更多的优势。我们类比一下医学、化学里面很多不敢随便读半边的汉字,就不难理解这个道理了。

第四呢,应该是财商类

这里的“财商”,不是“智商”、“情商”等同结构词汇,而是“财务”与“商务”。用英语表达就是“Finance”和“Business”。因为在英语里面Finance包含财务、金融、财政的意思,其实就是理财分别在企事业单位、宏观经济和政府公共方面的应用。而Business有事务、商务的意思,其实就是做事情和做生意的两个层面。有人要问:这是说要我们学习投资理财和创办实业吗?回答:不完全是。前文所提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就这儿体现了。单纯看汉字翻译,容易形成片面理解为炒股票期货、玩创业投资的道路,往往导致高概率的失败局面。举个例子来将你拉出概念误区吧。比如说商学院图书馆常有的《德鲁克谈自我管理》,就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需要自律的人。再比如财务杠杆概念,可以有助于分析家庭财产的财务风险。至于所学程度,依然还是防蒙防骗、沟通交流即可,比如防止类似E租宝的欺骗。

最后,终于要说计算机类了。

由于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学习这项技能特别容易因挫败感而迷失方向。假设一个小故事吧:1973年出生拥有高中文凭的刘某,在27岁那年犹豫是“学习五笔打字”还是“学习语言编程”来谋生。那时候会五笔打字也可以很快找份打字员的工作,而学编程需要相当的投入之后才能找到工作。嫌编程困难的刘某,决定学五笔做打字员,也不再学编程。到如今,就业市场几乎找不到专门的打字员岗位。各位看官,别笑话刘某,其实学五笔也不容易。那就有人说了:刘某应该在找到打字员工作后,业余学编程。可问题又来了:智能编程让编程越来越容易。立马有人回答:那就学系统架构、项目管理。接下来又有新问题:没有扎实的技术,很难做到更好的管理。仿佛又回到让人难以跟上步伐的技术上了,似乎“以有涯穷无涯,怠矣”。计算机不比前面四类,不怕学得精深,就怕学得精深后发现又用不上了。这个常年困扰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问题,我无法向他们作出回答。对于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我的建议是:先弄清门道思路吧,别盲人摸象就行。


其实,何止计算机,前文所提医学、法律、语言、财商等,对于外行人来说,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不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哪里需要学习。我的建议方案如下:


一、了解它们有哪些职业等级证书,虽然林林总总的证书饱受诟病,但能够提供我们一个较为明晰的思维导图;

二、了解它们的学校专业课程设计,如果不能获得实体学校的课程表,那就去网络课堂找找;

三、去搜索相关学术前沿期刊,大致了解未来方向,比如知网的远景搜索;

四、让身边的专业人士吐槽,让他们倾吐“干一行,恨一行”的怨气,加深彼此间的认同,同时也了解专业领域存在大大小小的“坑”,以后自己遇见“坑”也能放宽心态;

五、浏览行业相关法律、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相比自由的学术论文、肆意的怨气吐槽,这个比较稳定中性;

六、边学边做,从实践出真知,像小马过河一样有自己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输出利用,拒绝当只顾钻研跑鞋性能而从不迈腿奔跑的运动员。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上述技能学习大多停留在“防蒙防骗”、“沟通交流”的程度。可知识爆炸的当今,骗术层出不穷、沟通噪音加剧,似乎又“怠矣”。或者干脆这五项技能也被未来人工智能实力碾压,成为类似“五笔输入法”的鸡肋。对此,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水平有限,目前我也只能回答到这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人必备五项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