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500年的流淌:大运河

在我国的东部平原,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这并非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而是我国人民逆天改命、与天奋斗的伟大创造,这便是大运河。大运河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省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可以说,长城与大运河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两张亮丽名片,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如果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筋骨,那么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无疑就是流动的文化;如果说长城维护了安定的环境,那么大运河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的发展和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就来聊聊大运河。

和长城一样,大运河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86年,巧合的是,按照历史学上对年代的界定,这一年正好是发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姜的大事件。当时,吴国位于太湖流域,吴王夫差为了与晋国争霸,下令修筑邗城作为北上据点,这个邗城位于今天的扬州附近。同时,又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从今天的苏州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了运河“邗沟”。邗沟自扬州连通长江,向东北过射阳湖,再折向西北至淮安连通淮河。自此,长江与淮河因邗沟而得以连通,吴国的军队、辎重和其他物资的运输也就便利多了。

三百多年的南北朝的分裂结束后,时间来到了隋朝。为了兴兵征讨和运输,隋朝陆续开挖了首尾相接的几段运河。587年,先是整治淮安到扬州的运河,把河道捋直了,中间不再从射阳湖绕道。605年,隋朝开始凿通济渠,引洛水等河水入黄河,然后再引黄河水入汴河,经过商丘、宿县和泗县入淮河,连通了洛阳与淮河。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卫河直达天津,然后又通过永定河连通北京。这还没完,610年,又开江南运河,引长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最终到达杭州,再通达钱塘江。就这样经过几番开凿,最终形成了南接杭州、北抵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可以说,对大运河的修建,贡献最大的,当属隋朝人民莫属。

不过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导致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隋朝仅仅存续了37年。到了唐朝,大运河得到了进一步整修,包括疏浚河道、培堤筑岸,并将晋代以来兴建的各个通航堰埭,逐步改建为单插板门船闸,所谓的堰埭,就是壅水的土坝,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以便水运或灌溉,但是堰埭无疑会将运河割裂,但板门船闸就不一样了,它不仅可以调节运河的通航水深,还可以使漕船往返通过。

到了宋朝,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整修。首先是把之前的土岸变成石头的,然后将单插板门船闸升级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单板门船闸,闸一开,水往往一瞬间呼啸而来,但复式插板门船闸就温和多了,水可以自己慢慢找平,这就大大提高了船舶过闸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了运河的通过能力。

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两代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的运河和漕运事物。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大到400万石,最高时达到了700万石。具体一石是多大,我查资料是宋朝时一石约合97公斤,所以700万石就是6.79亿公斤。当然了,我看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表述,总之就是很多很多。另外,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一些久负盛名的大城市,包括文化名城苏州、杭州、镇江、无锡,扬州。

元朝定都大都后,起初漕运并不方便。当时的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到达开封、商丘,然后转陆运180里到我的家乡新乡,再入卫河经天津到达通州,再转为陆运才能抵达大都。这条路线绕路不要紧,关键是要经过两次水陆转换,十分不方便。

为此,1282年,元朝开始开凿济州河,1289年,又开凿会通河,具体的线路比较复杂,经过的地方我也不太熟悉,总之就是这条河凿通之后,漕运便可由淮河直达通州。1291年-1293年间,元朝又在通州和大都之间开凿了通惠河,从此,从江淮远道而来的漕船,可在通州进入通惠河,并直达北京城内,到达北京城的运河水在城内形成了一个大湖,这便是积水潭。

到了明清两代,由于都定都北京,所以又对运河进行了扩建,到了清朝,更是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从此黄河不再起到沟通运河的作用,二者只是相交而过。另外,再加上标准化的管理,运河通航状况在明清两代进一步改善。

不过在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由此大运河全线断航。清末及民国时期,人们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都因战乱频仍而未付诸实施。

近年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为大运河带来了新的生机,年份总供水量达到163亿立方米,进一步扩大了京杭大运河的输水能力。调水抬高了水位,改善了通航条件,提高了通航保证率,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大运河水质,美化了大运河环境。既保护了文物,也促进了经济,更使得绵延2500年的文化得以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越2500年的流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