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本来自中国,从中国传到日本。而美国知道的禅,是由一个日本人叫铃木大佐的人,这个人写了67本关于禅的书,因此,英语中的禅的发言zen,也是日本的音译。
乔布斯的精神导师是一个叫铃木俊隆的日本禅师,他的12个人生准则,就是来自这名日本禅师。
这12个准则,说出来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但是可能理解上各不相同。
第一个准则:一次只专注一件事。
这个准则太熟悉了。曾经,人们把一次能同时做多个事情当成一种优势,最近慢很多研究发现,一次做多个事情会让人变傻。
“美国犹他大学的戴维·斯特雷耶(David Strayer)和其同事进行的一项模拟驾驶的研究中发现,受试者在打电话时,会有超过50%的驾驶环境被无视。其中包括行人和红灯。闯红灯的可能性高了10倍。边打电话边开车的人的反应,比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法定上限的司机的反应还要慢。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无意视盲(Inattention Blindness)
并不是看不到红灯,而是不注意,当信息超过我们的处理能力的数量,这个盲区就出现,驾驶员的感官就会缩水。
所以,一次做两件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做更多的事。
看书的时候吃东西,敲电脑的时候跟同事聊天,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第二个准则:慢慢并谨慎地做事。
我们每天匆匆忙忙地生活,根本来不及感受我们周围的一切,总是认为诗一定在远方。所以总想着去远方干点什么。
当我们慢下来,感受身边的一切,你的服饰的质感,你吃到的食物,你闻到的花香,你房间的一株转运竹,当我们慢下来,我们就感受到其中的美,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生活原来需要慢才能感受到。著名的哲学家说,
当我们做事匆匆忙忙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对正在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
如果我们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活着,其实我们对生活本身就会失去兴趣。唯一一点还能兴奋起来的可能就只剩下钱和赚钱了。这样的人生,你喜欢么?
第三个准则:彻底完成一件事。
当我们拿出手机,看完一篇文章,接着又看下一篇文章。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没有彻底完成一件事”。因为这样看文章的结果,最后一篇也没记住。我们根本就没有思考,或者没有认真思考。
如果过了一天,再回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感受,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能根本想不起来了,那这篇文章,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从阅读,到思考,到写出自己的感受,到想出应用到范围,才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这样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如果只是为了过瘾而读,为了焦虑而读,为了让自己心安而读,那么阅读就会变成一种无效的安慰剂。
回想一下,自己有多少事情,是没有完成的,就开始另一件事情了?那些没有结尾的事情,是否都变成了往事的模糊回忆。
第四个准则:少即是多。
这是一个崇尚“多”的时代。什么好像都是越多越好。我们看到,苹果崇尚的反而是少。
乔布斯专注于苹果手机,而itouch,就是没有电话功能的iphone,而ipad,就是屏幕大一些的没有电话功能的iphone。所有产品,围绕这样的理念来展开。
专注于少的好处,是更有利于精,更容易达到卓越。
我们个人成长中,如果追求的少,就是追求的价值,追求的稀缺。而人人都会的,都能做的,就成了大路货。
第五个准则:做事做人,要留白。
在中国的古代绘画中,留白表示的是要在画面流出没有内容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让画有了生命,而留白本身,就是呼吸的气口。
我们看到一副满满地内容的画,会感到呼吸急促,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生活中留白,就是留出空闲,留出富裕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们活得更有弹性,做事更从容。
就好像我们每天的工作,一定要留出富裕的时间,以防意外的发生。不要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中国古代还有“谦则益,满则损”的说法。说的是满的害处。
第六个准则:做事要有仪式感。
爱因斯坦说:漫不经心地学习,跟学习漫不经心没什么两样。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人葛优躺地斜在沙发里,拿着一本书,一边吃着薯条,一边漫不经心地看,或者一边还放着电视。这种读书方法,其实就没什么意思了。
据说有一个哲学家说,如果没有仪式感,一生都会灰头土脸。
仪式感,是让你心存敬畏,感受你做的事情。是一种对外界的尊重,同时也是自尊。
有仪式感的人,生活会更自律,也更有味道。他们的人生,更多的是对不同场景的领悟,还有跟场景的优雅对话。
仪式感不同于装逼,装逼是一种浮皮潦草的浅薄。
剩下的6个准则,我们明天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