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1张图片

演讲主题:漏斗图的实际工作案例

黄捷: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携程国际业务事业单位运营经理,负责产品供应/产品转化/用户运营数据分析工作。

毕业到现在有十多年,一直是在互联网的产品运营方面工作,其中六成时间在创业团队,四成在上市企业之类的大团队,基本上带的也都是三人到四人,这样一个比较小的规模,因此我的内容会比较契合小团队的情况。

因为被邀请过来也只讲十分钟,我很简单的直接切入主题。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2张图片

先给大家建立一个期望,十分钟里会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如图)分别是时间序列CR漏斗,用户分层漏斗,和漏斗结合AB测试。

为什么题目叫做实际工作案例,是因为这些是实际日常工作交流的材料,去掉敏感数据之后的内容,主要源于携程有比较好的内部学习和分享的氛围,各部门各组有常规分享培训,用具体的数据和具体碰到的问题,来碰撞想法,互相吐槽,英文叫peer review。

下面进入第一个案例。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3张图片

时间序列CR漏斗

第一个案例是日常工作最常见的场景,设想会议上有个议题是,上周转化率有下降,是什么问题?可能的因素有些是定性,有些是定量,我们怎么从头到尾梳理出来一个富有逻辑解释的答案呢?

上图是所谓的时序CR图,绿、紫、橙、蓝,分别是各个核心流程的转化数字,根据时间描出离散的点,连起来形成curve图。

所谓核心流程,用机票举例,比如说想去曼谷玩,搜索以后,会到搜索结果页,然后会进入填写个人信息的页面,然后是支付。我提到的步骤,无论所处的网站是卖鞋子、卖衣服还是其它的什么,大体都是这样。

区分每个步骤的成功进入下一步的数字,是我们解析问题出在哪个地方的重要线索。

例如“为什么区分出填写的步骤”,假如有一个改版,是方便用户调出上次买机票的信息,那就能明确看到对应位置的影响。

再例如“为什么区分出搜索步骤”,通常来说,当市场试探新渠道,或做测试流量,或购买的流量有问题的时候,经常在着陆位置压低转化率,区分各位置的转化,可以一目了然。

简单概括来说,转化率的变化结果,就像中学学物理一样的,是最后受到的合力的结果。我们需要把它拆到各个来源,用这样一步步的时序图,把各个步骤拆分开来,结合时间节点/对应的事件来看,就比较有说服力。

时序curve图可以宏观上看到趋势,例如某个活动节点前后,第二个步骤转化下降,但是如果要精细分析出百分之多少,这样是看不明显的。

可以取两个具备可比性的时间节点,切一个横截面,如下图,即可计算哪个步骤环比好了,哪个差了,以及具体的百分比。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4张图片

可比性是一个值得一提的点,通常是对比上周、上月,或者是去年同期。有些需要稍微动脑的,比如说上个月的时候是春节的情况,这时候不仅要考虑节假日,还要考虑春节的情况不应该基于公历去对比。

这里只是举了一些非常粗浅的例子,实际工作中千变万化。例如说,如果热卖品的价格比竞争对手相对变差了,大家认为是漏斗的上半部分变差,还是下半部分变差?

简单来说,如果说是查询速度的问题,和价格的问题的话,会对于靠漏斗上面的步骤的影响比较大。对于客人一着陆进来,是否进入详情页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上半部分没有影响,填写页往后的话,通常不是价格的问题,一般愿意填写的人已经接受价格了。

大体上,速度、流量质量和产品价格会影响漏斗上半部分,而表单、支付、接口稳定性会影响下半部分。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5张图片

用户分层漏斗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怎么样考量客人是怎么流失的?同样可以用上图这样的漏斗形式,用数据来考量。

关于流失挽回这个话题,经常遇到的所谓一步到位的方法是,首先把数据全导出来,然后“大数据”做分类,然后比如分了50个类别,问他对这50类干嘛?发50种不一样的邮件或短信。这并不是数据运营,只是表面文章。

我不知道大家一年坐多少次飞机,70%的人一年只坐一次飞机,如果拼命的推送,希望变成一年定10次机票的,可能吗?

我们对用户有一个基本的漏斗分层,可以按照会员等级,或者是下单的频次进行分层,上图的漏斗是根据频次。

有一些人一年只飞一次,有一个自然流失,无论怎么拉都是拉不回来的。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把频次从低到高,用漏斗的方式来观察月度,年度对比。

有些客人没有办法从一到二,不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好,是因为他不需要。而二到三,三到四的环比趋势,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这是主要的战场。

漏斗图的奥妙在于,通过分层,经常会看到总量看不到的东西,我的钻石客人是不是减少了?首先钻石客人肯定不是一年只飞一次的客人,如果减少了,只是流失到别的地方了,针对这些特征的用户改进服务流程,提高一些服务成本和营销成本,然后观察这个漏斗位置是否有好转,这样是否比发50种短信邮件要合理呢?

我们回顾一下第一点,为什么要把转化率拆开看,因为如果不拆开看,就不知道是市场的人搞砸了,还是研发的人搞砸了。

这里也是一样,当把所有的用户数据放一起看,不考虑业务本身情况直接做分类的话,最后只能发各种邮件,短信,浪费时间和资源。

现在流行所谓自动营销,发来发去,都是基于用户画像。什么叫做用户画像呢?除了有外部购买的数据之外,内部无非是根据历史行为。这里就有一个逻辑的悖论,如果你很了解这个客人,这个客人本身就已经是高频客人了。

我们前面分析说,2-3-4次的层级才是主战场,自动营销发来发去都是高频次客人,或者用历史关键字反复刷客人的广告位,最后就是骚扰,还要回过头去追查由此带来的客户流失,搞得很忙的样子。主战场的二、三、四,数据不足可能被排掉了根本啥也没做。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6张图片

第三个是结合A/B测试的漏斗

我们回到第一个案例看一下,如果在节假日附近做了改版,转化有上升的话,往往还是很难解释,是由于季节性的波动,还是改版,还是竞争对手做了错事,让用户到我这里来的。AB测试可以尽量削减这些影响,使得漏斗对比更加健壮。

A/B测试的优点不多赘述,缺点是容易被过度滥用。因为我们没有像谷歌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测哪种颜色按钮更好。实际工作里,每个AB实验都要能够赚到钱。

更多的是测试我是发50块钱的优惠券好,还是不发好?优惠券活动可能会带来多一万人的下单,但是毛利每个人就减少了50块钱,要算成本。做这样一个AB测试之后,比较能说服别人,发50块钱的券,比发30块钱的券,成本和收益各自的得失。

如果不分A/B测试。你跟所有人做解释,就只能用一些定性的东西去解释,比如“我洞察了用户的人性,50块钱正好”。

如果经常做A/B测试,有六成的A/B测试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你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下单,结果是更少了。这个时候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找到原因。如果你可以找到原因,就可以进一步的挖掘痛点、创新流程。

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把整个流程拆步骤,包括前面说的拆会员,或者是拆核心的下单步骤。究竟是损失到哪里,这几乎是创新的必备前奏。

大家如果喜欢在网上看一些东西的话,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都会用定性的方式来描述,但是这部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全部都是定量的。你做的好不好,最开始忽悠的时候是可以定性的,最后的结果都是定量的。


简单小结一下

前面举的三个案例,无论是转化率的优化--改版效果的评估,节日大促的效果;还是用户分层、用户挽回--最核心的老客户,有没有被竞争对手抢掉,还是自然流失,这些全部都是可以量化的。

做的好不好,上升10%,下降20%,原因、经过、结果,全部都是数据化,不会容忍任何所谓洞悉人性,产品调性,市场直觉之类的毫无意义的解释,否则的话,这块工作就没有办法专业地去做好。

谢谢大家。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7张图片
【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理版】漏斗图的两个实际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