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模样-Day13创新的可能性

今天见了个很有趣的人,人称老韩。据说,在一家知名机构做了很多年的CEO之后拿了一笔钱退下来,还想做点跟养老相关的事情。一开口就判定对方是个北方人,很有可能是个北京人。慢慢悠悠的说自己的需求,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介绍自己的背景,幸好我坐地铁的时候做了一些功课。谈着谈着,终于谈到了核心,据说是他看了一本书,上面介绍了一家做养老需求挖掘并做成产品的实验室,他觉得那个就是他寻寻觅觅想要找的东西。然后他的做法是请了一个年轻人去网站上把所有的东西摘下来,细细的研究透。可惜的是,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他的团队,仅仅靠一个国外网站上的东西的下,希望我们能够帮忙将这个项目在国内落地,至于怎么落地不知道。

当我们问,是否有资金支持,没有;有场地支持也可以,实验室总是需要场地的,而且场地的面积要求还挺大的,没有;那能否将想做的事情描述清楚呢?现在暂时说不清楚。就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做呢?然后老韩不高兴也不客气的说,如果都有钱有场地也想清楚了,要你们干嘛呢?

老韩作为一个业内资深的大佬,来找到我们,说明本身对我们的能力是相当认可的;然后从他想做的实验室这件事情来说,对创新的重要性也是有相当的认识的。那么为什么意向上达不成呢?是钱的问题还是创新本身的问题。

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创新赋能的工作前提条件是这个被赋能的对象首先要有清晰的想法和思路吗?创新赋能的工作通常是在有了较高的支付能力之后发生的事情吗?创新赋能的事情只有特定的人群能做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专家吗?对于项目的初始阶段,创新赋能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可能的产出有哪些?创新赋能的付费方式是否有可能转变?

从问题的泥淖中爬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创新咨询的方式的精致利己之处,这些利也同时限制了创新的空间。这种利被过于简单的评估了,有时候就是和支付金额或者品牌进行了挂钩。即便简单的说不靠这两个标准也可能遭到很多的疑问和反对,如果连钱或者品牌都不愿意支付,拿什么说明被赋能者的诚意、决心和能力呢?建立在这个问题之上的讨论大概才可以成为挑选客户的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的模样-Day13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