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米”在哪里?

我的“米”在哪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自从加入日更以后,便被一个问题困扰:下一篇在哪里?

我之所以要自讨苦吃,加入日更,其一是因为想借此克服自己的懒惰,看看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样的地步。其二就是看看能不能逼一下自己,开发开发沉睡的脑袋,——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借此也可以延迟老年痴呆症降临吾身的时间。其三就是,加紧看书学习,为自己充充电。——面对书架上那些新老书籍,实在是惭愧得很。

如此一举多得的事,本应值得小酌两杯庆祝一下。无奈日复一日天天要更文,心里觉得有些虚。幸好日记本里还有过去记录下来的几十篇文字,修修改改,拼拼凑凑,还可应付一小段时间。

不过以后呢?总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吧?地主家里有余粮,但总有吃光的一天。

突然想起白居易捕捉灵感的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成癖,有“诗魔”之称。据说他每有灵感光顾,就会把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在纸条上后,将它投进准备好的分门别类的陶罐里。待以后空闲时间再拿出来,细细斟酌,加以修改成诗。

无独有偶的是,李贺也有这种嗜好。

据说李贺经常骑马出游,身背一破锦囊,每每触景生情而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其母郑夫人见状感叹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成语“呕心沥血”便典发于此。

这两位大诗人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讲,便是碎片化整理。

方法是很好的方法,问题是,你得拾到“碎片”——即灵感呀。虽说生活像个万花筒,“碎片”遍地是,但哪些值不值得拾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高雅还是低俗又是一个问题。另外,由于眼界的差别,能不能“以小见大”,于屑碎的生活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又是一个问题。

再者说,灵感鬼得很,转瞬即逝。苏轼有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可见作诗这一项,十分的费劲。

由此可知作文亦如此。虽然说在形式上可能比作诗自由一点,但同样也需要等米下炊。

我的米,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