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冯小刚导演总是个愤怒的人。有时似乎事出有因,有时候则是平地一声惊雷。
6月18日至19日,冯小刚出席上海电影节论坛时,炮轰“观众是垃圾”,吐槽“年轻演员太娘”,畅谈敏感话题,引发讨论不断。
冯小刚先是在参加某论坛时直言,之所以会有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6月19日,他继续自己的“小钢炮”本色,怒喷“有流量的,哪有会演戏的?”。接着谈起偶像文化时,冯小刚更是将炮火转向一票流量小生,直指现在的年轻男演员太娘:“市场怎么会追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应该阳光,有爷们劲儿。现在的男孩都很腼腆,俊美,再加上被包装成那样,现在的经纪公司起了很大坏作用。那些照片都不是素颜,都修成杂志那样,搔首弄姿,欲盖弥彰,想脱又不敢脱,你又不是开窑子的。”
然而冯小刚末了则点名表扬了自己新片《芳华》的男主角黄轩,说黄轩拍戏的时候,只带了一个助理,每天都练功,自己洗衣服,自己打饭。
这部定档于今年十月的电影,在5月4日发布了首款预告片,并在6月17日集体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红毯,正式开始了电影的前期宣传。
而如今从效果看来,其实冯导就能顶一个宣传团队,每次都能自己想点,找点,做热度。不过他的宣传方法就比较单一,就是:愤怒。电影宣传期的血雨腥风三十六计,其他人流行炒宣传期恋情,而冯导玩儿的则是宣传期的“嘴炮”。
愤怒对象从媒体、观众到同行
表达手法丰富多样
在纸媒还有绝对舆论引导力的1999年,冯小刚对媒体的讨伐也很强硬,几乎都是找上门当面质问。1999年7、8月,《科学时报》分两次刊登了批评冯氏贺岁片的专题《冯小刚 “没完没了”》和《冯小刚 “没完没了”》,。冯小刚亲赴当时的编辑部要寻求对话。报道称,冯导在未找到当事作者和编辑后,留下“出门要小心点,免得挨揍”,然后扬长而去。
按道理说,专题发布离电影上映还有一段时间,对票房的影响并没有太大,但冯小刚也没有掩饰自己是为了电影票房而急眼。
2004年10月18日下午,在新片《天下无贼》新闻发布会上,冯小刚发现有个记者所在的媒体曾报道过自己在北京的住所,便当场对该记者破口大骂他们是混蛋报纸,有神经病通过报纸找到了他家,记者怼他说明我们报纸有发行量,他用手指直指对方的鼻子大骂信不信我抽你。
后来这家报纸的主编陈砺志有过回应,说明那只是个9月份的报道,里面只有一些社区中的情况,包括价格位置,但根本没有提到是冯小刚的家庭住址,而找上门的影迷,也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暗示这一切不过是很早以前的事冯小刚在新片发布会上重提是有用心的,他的怒气也是应景的,表演性的。
2006年,冯小刚的转型之作《夜宴》上映。虽说是和喜剧毫不沾边的严肃古装电影,男主角还是找了老搭档葛优。结果在广州点映的时候,媒体场的观众表示看到葛大爷就想笑,更有人总结出“七次笑场”的数字,写进了标题里。
冯小刚在接下来的路演宣传中,主动提到了这个话题,直言媒体别用用心,存心找笑,不可理喻。
和媒体有着一样待遇的还有观众,这其中包括普通网友,还有一些行业的影评人。
2012年,冯导的《一九四二》上映,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档期相撞。有网友说电影不如《少年派》好看,他怒呛:“别看这个电影,看了是脏了我的电影!”,同时还骂姚晨结婚没有送祝福的网友恶毒。
2013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私人定制》在上映,上映10天后票房破5亿,最后票房有七亿,不算惊人但也完成任务。但该片的口碑却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不少影评人对该片口诛笔伐。在沉默了几天后,冯小刚连发7条微博开腔,大骂影评人“假装懂电影”“文化纳粹”等。
有了微博后,冯小刚最出名的“每逢上片必开撕”事件是在2016年。
当时《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由于自觉万达院线的排片量低于其他院线,导致了冯导直接在微博上炮轰万达。随后,万达集团少东家王思聪替父应战说冯小刚阴阳怪气,自己挤走别人的片不说,院线排片看片子好坏。
而在有微博之前,虽然热爱怒骂媒体,但冯小刚还是不忘依托媒体传话,对自己的同行们又表达了多次的愤怒。
2007年宣传《集结号》期间,因为和陈可辛的商业片《投名状》撞了档期,声势似乎不如后者。冯小刚就在宣传中说了金句:“90%的影视剧不说人话”。
如果说这还不算用词严重,2010年《唐山大地震》宣传期时,冯小刚上了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直接在节目抱怨拍电影太累了,需要不要脸,厚脸皮,把华谊的五部电影的合约拍完后就要退出,“早点脱离这个婊子行业”、“娱乐圈其实挺烂的,谁还当回事?”
同样是在《唐山大地震》上映期,,孙海英认为冯小刚“装洋蒜”,并对媒体放言自己不会去看《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立刻援引网友留言,称孙海英“被激情燃烧坏了脑子”,还点名道姓评论:“我不会给他票,他需要吃药的话我倒可以送药。“
是宣传需要还是时代病
除了冯导自己谁也不知道
其实把战线拉得更长,会发现冯小刚也不是只有在宣传期热爱炮轰。他曾经也为汤唯、舒淇等一票女演员的遭遇发声,更是炮轰过“屌丝”、“综艺大电影”等。
或许愤怒的确是他的常态,他做的不过是在每次新片上映时强化了自己的这个特性。尽管手法单一,但这使得冯小刚本人的标签特点明显。只是没有数据可以证明这一切对他的电影到底有没有帮助,有多少帮助。
这种方式曾经肯定是管用的,不然他也不会落下小钢炮这个外号。但也不得不说,已经是越来越不管用了。能吸引一定的眼球,但在炮轰万达事件中就可以看到,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很少再有人评价他耿直,大家开始厌烦,为什么开上帝视角的总是你,你凭什么对所有人指指点点。
究其原因,正是这个举动,从行为到思想模式都太老套了。
地球公转自转带来的时代的迭代,犹如一股离心力,把上一代的人无情地甩脱在中心外。但他们只认为世界永远是我们的,我不给你,你不能抢。所以我们看到一代人总在看不起下一代,而下一代人根本不需要你看得起,不在乎就是最大的蔑视了。这甚至不是针对,后来你会发现,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似乎是不在乎任何外界的评价。
生于五十年代的这批人进入了老年,虽然没有拉下各种的社交媒体,但他们清楚话语权却在日渐流失。曾经掌握着绝对权力的他们看着权力如手中流沙一样滑落,会心慌会失落会不屑,最后都转化为同一种情绪:愤怒。而如此愤怒的表达,或许更加剧了这种无力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