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 与师兄的聊天

今天下午赴约聚会,与师兄有一番关于高中生的高考方法以及其他话题的交谈。

这位师兄是我的太极拳的师兄,同时也是我的好友,他的职业是一名大学老师,不过他为了邻居的孩子和同学,最近正在做关于冲刺高考的教案,准备给这两个孩子补习一下文综。

我听了便很好奇,经过了他的同意之后,我有幸见到了他做的教案。他的思维模式不同于我的那种雏形,而是一种非常周密的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他对历年许多届高考的文综进行了分析,并从网上找到了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将其整合并加入了一些他自己的论点,形成了这套东西。我一边看,他一边给我讲述,整个过程完成之后,我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就是颠覆。

在我的认知里,我觉得高考不过就是社会筛选人才的一种机制,类似于中国千余年来的科举制度,只不过在古代,科举制可能考的范围狭窄一些,在现代,这类考试不仅分工明确,且科目比较全面。我知道科举制是古代皇帝对民众的一种控制手段,不仅可以稳定社会,还可以筛选人才,这才有唐太宗说的那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件事,其实就觉得考生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挣扎的余地。

但是看了师兄的教案之后,我的面前似乎敞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的法子其实并不是每一个都很新颖或者很让人震撼,但这些内容放到了一起,却是把我之前的一些观念给颠覆了——考生也并非瓮中之鳖,起码还是可以蹦跶蹦跶的。

因为出卷子的老师通常也只是普通人而已,所以哪怕他们出的题目再深奥,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而师兄的方法就是去循这个轨迹而已。

他的教案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二分法。什么是二分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考卷中的所有选择题划分为两类:会做和不会做,而会做又可以分为可以快速解答和不能快速解答,不会做又可以分为似会非会和完全不会两类。可以快速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要能保证准确率即可,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针对性训练,而不能快速解答的题目,则在复习的时候多收集套路,使得它可以变成我可以快速解答的题目。

剩下的就是似会非会的题目和完全不会的题目,他也有一套方法,让这类题目进行转变。因为不会做的题目往往是要么就是死记硬背的那种硬知识类的题,这一类我们没办法运用技巧,要么就是一些逻辑性比较强,且设置了陷阱的题,这一类往往是可以运用技巧来解答的。那么我们只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就可以把似会非会的题变成“我会做”,从完全不会的题目中去寻找大概率正确的答案。

这类技巧通常会是思路非常简单,但极其实用的一种方式。比如有一道选择题的选项中不仅提到了选项中有的关键词,且还加入了新的关键词,那么此时这道题我们完全不会,那么我就看选项中还有没有只与题干相关的选项——没有加入新关键词的选项通常大概率是正确的。这并不是蒙,而是有所依据,因为加入了新关键词的选项,通常是正确答案的延伸,而这种延伸通常要么是没有必要的答非所问,要么则是混淆视听的无意义答案,这一点通过大量的观察题目是可以总结出来的。

诸如此类的方法居然有十几二十条之多。

所以我觉得很颠覆。在以前,老师也和我们讲过一些比较浅显的考试技巧,但方法粗糙拙劣,哪有他写得如此详细清晰?只恨自己没有早一些认识他吧。

但是有一点我还是不甚同意:他说学校里的学生学习的知识通常都是趋同的,同一层次的学生在考试上的差异通常只体现在考试技巧和抗压能力上。应该说这个说法我只同意了一半,而应该加上另一个因素,那就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联系知识的能力。因为只有自主自发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才能够在关键时刻从容不迫,而联系知识的能力越强,才能在看见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自主的去把它拓展开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19/1/25 与师兄的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