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从开始写公众号之后,很多久不联系的同学(比如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问我:你改名了吗?
非也。
写字,当然用笔名啊。
还连名带姓,弄得跟真名似的。呵呵。
不好意思,你猜错了,我其实也不姓陈。
我老公姓陈。以吾之名,冠汝之姓。初中学英语的时候,我们都知道Mr. Green的妻子叫Mrs. Green。没错了,我就是陈太太。
笔名里寄托了我的爱情理想。
我的孩子也姓陈。自从当了妈妈以后,发现母性便就成了我的第一特性。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似乎眼里再也没有什么人什么事的重要性能够超过孩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命根子!
这个笔名,也承载着我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志向。
02
始末
想起来要写公号,最直接的促因是我在厦大读研时最好的姐妹开了一个公众号。
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适合我的媒介。
我总是有很多话想说。和自己说,和远方的同学朋友说。
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的心结写开了,就把自己的心事看透彻了。
写着写着,就遇见了过去的自己,拥抱了现在的自己,也仿佛看见了未来的自己。
和过去和解,将伤痛疗愈。我知道我变成了更坚强的自己。
从一开始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不知不觉,8个月过去了,我已经写了20万字+。灵感俯拾即是,比从前得来容易太多。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脑子是越用越灵光的。写作的感觉也是如此。越写,越知道该怎么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地输入。读各种书,看各种公众号的内容,关注时事热点,等等。
假如,你也有表达自我的欲望,假如你也有与文字有关的梦想。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同行。
03
求关注
刚开始写公号的时候,其实挺孤独的。
身边的人都没有人写,甚至连喜欢看的,也不多。
我虽然是个宅女,毕竟在学校里待了整整20年,同学很多,遍布中国各地。因为本科在秦皇岛读的,那时来自同个省份的,即在校园里互为老乡。在厦大读研时,我算是回到了本省,但同学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
谢谢他们自始至终的支持和鼓励。
同学、同事、朋友,是我最初的读者。公号的特点是,如果你不主动告诉别人,请别人来关注你,它就无异于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私密日记本。
我有时觉得很难为情,自己写得不算多么好,怎好意思求关注啊。但不让更多人看到,我想要“海内存知己”的初心就无法得偿所愿了。
我知道写作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已经把自己看清楚。在这条路上,未来十年,我都会坚持走下去。每天花2个小时,整理近日的所思所想,那份快乐,足以给我必需的一切动力。
但我同时也奢望着文字的浪花激荡,能有越来越多的回音。于是过段时间,就会将勇气鼓足,拜托一些好友帮我把陈若黎推荐给更多人。
才华不足,厚脸皮来补。
关注我和关注大号,自然是各有利弊。我是和你一样的平凡人,我们都奋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守护梦想。何不通过文字,结伴前行?
见字如面。
本就认识的一些人,联系更为紧密。原本不认识的人,也成了朋友。
比如深圳的宝妈丽丽,就是通过她的小姑子的推荐,认识了陈若黎。而我是在考驾照的艰苦岁月,认识了她正上大学的小姑子。
后来,我们彼此投缘,加了微信,推心置腹。
深圳的丽丽,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像未曾谋面的闺中密友。
这个美丽的事件,让我坚定了信念。写作,一定是有意义的。
04
见字如面
后来,因为另一个大号推荐的新媒体比赛,我认识了运营公众号的一群小伙伴。
第一次和同类切磋和写字有关的事情,感觉很是欣喜。找到同类的感觉,太妙。
万事开头难。对于公号小白,涨粉有多难,每个小伙伴都表达了切身体会。
有人说,在地铁上看着每个人都捧着手机,恨不得像个推销员那样,一个一个上前去求关注。
我也有这样的欲望,每当在广场溜娃,看见同样是宝妈的人们。但我从来没有真的这样做过。
高三语文老师曾经对我说,你爱写,挺好。就写自己的,不要去在乎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为你鼓掌。多年以后再来看,那会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好的记录。
但我终究难以做到像他那般淡定从容,只管教好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不理会世事芜杂。
昨天,我的脸皮一夜之间又长厚了。所以我又拜托了好几个朋友,求他们转发我的公号信息,求关注。
效果很明显,今天这篇文章,多了100个人会看到。
谢谢我的朋友们。谢谢你愿意关注我,新朋友们。
你听过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吗?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我和你,新朋友们,我们之间只隔着一个人,ta是我的同学/朋友/同事。
忽然觉得肩头沉甸甸的。
凡是真正关心我的人,关系亲密的昔日同窗、对我寄予厚望的长辈和恩师,以及愿意和我一起成长的朋友们,都在关注着我的思想动态了。
从此,写字,再不能儿戏。
若干年后,我希望不会让自己失望,也不会让每一个读者失望。
05
若黎有约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so,我到底是谁呢?
20世纪80年代,我出生在闽西红色土地一个群山连绵的山村。父母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我从小也没少干农活。
光脚踩进浮萍上满是绿色毛毛虫的荷塘,捞喂猪的水草,那种毛骨悚然,我永生难忘。所以,我自幼便知道,我要好好读书,改变命定的生活。
我曾经当过学霸,也曾变成学渣。20年学生生涯,尝遍了喜怒哀乐。
读了大学,又考了研究生。听起来挺不孝的,家境不好的女孩子不是应该早早嫁人,减轻家里负担吗?
我深知父母不易。本科学费有两年是用助学贷款的,前面两年没有贷款,是因为学校名气不够响亮,一开始没有银行提供助学贷款。但我好好学习,四年拿到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足够支付一年的学费了。
运气不错,读研考的是公费。我在课余到大专院校当代课老师,在毕业的那一天还清了本科的助学贷款。
这么说来,我从20岁开始进入了半独立的状态,在23岁大学毕业那年,就彻底实现了经济独立。没有再让自己成为父母的负累。
你该不会以为我是在炫耀什么吧?哦不,我不认为高学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依然过着平凡至极的生活,孩子的妈是我最重要的角色。
虽然教育没有给我带来富足的物质生活,但确实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
一路挣扎着走到了最后,我也感谢自己始终那么勇敢,从不认输。
因为多愁善感(注意了,这是个中性词),我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却感觉历尽了人世沧桑。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现在的我,很多事情都可以应对自如。
如果你有什么话不知道对谁倾诉,也许,我可以做你远方的树洞。
如果你看了我的文字,有任何感触,欢迎留言或者私信告诉我哦。当我看见你的消息,就好比走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亲切的脸孔,空气里荡漾的,都是幸福。
如果你喜欢陈若黎,欢迎推荐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
我很想知道,和我隔着六度的,是哪些可爱的人。